老中医治疗乳疖医案大全

乳疖
徐大椿医案
东洞庭刘某夫人,患乳疖,医者既不能消散成功之后,又用刀向乳头上寸余出毒,疮口向上,脓反下注,乳囊皆腐,寒热不食,将成乳劳 。内外二科,聚议无定,群以为不治矣 。延余诊之,曰:此非恶证,治不如法耳 。尚可愈也,但须百日耳 。其家戚族,皆少年喜事,闻余言欲塞群医之口,向病家曰:我辈公恳先生留山中百日,必求收功而后已 。如欲归家,备快舟以迎送 。余初不允,继勉承之,多方治之,至九十日而未见功 。盖病者柔弱畏痛,既不敢于乳下别出一头,而脓水从上注下,颇难出尽,故有传囊之患 。忽生一法,用药袋一个,放乳头之下,用帛束缚之,使脓不能下注;外以热茶壶熨之,使药气乘热人内;又服生肌托脓之丸散,于是脓从上泛,厚而且多,七日而脓尽生肌,果百日而全愈 。后以此法治他证无不神效,可知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 。(《涧溪医案》) 。
标题:痈
顾伯华医案
陆某,男,11岁,学生,人院日期1963年11月15日,出院日期12月6日 。
病史:两周前患者左脚背不幸被沥青烫伤,瘀阻,数日后继以患处因被竹杆打伤,于次日左腘窝感觉疼痛,步履不便,并日渐加重,于人院前3天骤发高热持续不退 。
检查:患处掀红肿胀,灼热疼痛难忍,范围约11厘米x6厘米,按之中软应指,头面躯干皮肤出现风团样块物,伴有口干欲饮,便燥溲短 。
半月前左足背烫伤,火邪热毒外侵,郁于皮肤,复因直接受到竹杖打伤,以致经络被阻,营卫失和,血凝毒滞而成痈肿 。故《内经》有“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成痈肿”之说 。苔黄,脉数,由于热毒交蒸,人于营血,故见遍身皮肤疹块累累,治当切开引流,使毒邪得以外泄 。内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
银花10克,赤芍10克,丹皮6克,连翘15克,地丁15克,生山栀10克,制军10克,生草5克,川牛膝10克 。
人院当时,给以切开排脓,流出稠脓100毫升,二宝丹药线引流,金黄膏盖帖,外以垫棉包紧,防止袋脓 。内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品 。局部疼痛减轻,肿胀缩小,皮疹块亦消失,体温降到38℃以下 。考虑到患儿体弱,又有咳嗽,故应用土霉素250毫克,日4次,服2天 。此后,体温正常,中药改为和营、清热、解毒之品 。后期并嘱患者病足功能锻炼,痊愈出院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
赵炳南医案
尹某,男,32岁,门诊号480187,初诊日期1968年2月13日 。
主诉:臀部初起一小红疙瘩,轻微痒痛,逐渐加重,伴有发冷发热,注射“青霉素”数日不效,来院就诊时仍发烧,口干,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黄赤,因局部肿痛影响走路 。
检查:体温38.8℃,左侧臀部红肿范围约8厘米x5厘米,灼热明显,有压痛拒按,触之稍软,但波动不明显,左侧下肢活动受限 。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30100/毫米 。
脉象:弦数 。
舌象:舌苔黄厚,舌质红 。
诊断:左臀部蜂窝组织炎 。
辨证:热毒壅盛,瘀血成痈 。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内托 。
方药:
金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白芷9克,青陈皮12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 。
外用铁箍散软膏围帖 。
2月15日,体温38.6℃,服药后,臀部红肿渐退,疼痛仍剧烈,尤以夜间为甚,局部波动明显,局麻下切开一小口,流出脓汁约100ml,用红粉砂条填塞,继以解毒内托之剂 。
金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花粉12克,地丁15克,当归9克,败酱草15克,黄芩12克,青陈皮各12克 。
局部每日换红粉纱条1次 。
2月17日,局部周围红肿已消,疼痛已止,有时局部有痒感如虫行,疮面肉芽组织红润,有少许脓液外溢 。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13600/毫米 。脓汁细胞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拟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法:
当归12克,青陈皮各15克,全瓜蒌15克,红花9克,金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9克 。
局部换药同前 。
按上方加减3剂后,疮口日益变浅,疮面清洁,6天后疮口愈合,痊愈出院 。
刘文祥,男,60岁,住院号874069,住院日期1973年1月11日 。
【老中医治疗乳疖医案大全】主诉:后颈部肿痛3周余 。
现病史:3周前左右颈部起一小疙瘩,不疼不痒,未引起注意,剃头后疙瘩明显增大,红肿,疼痛,伴有发烧 。头颈转侧不利,确诊为“颈痈” 。近2周来在门诊服用中药及注射“卡那霉素”,肿略见消 。目前无自觉发热,大便二三日一行,小便清长,口渴欲饮,心烦气急,睡眠不安,食纳减少,每日仅能进食2~3两,体重明显减轻 。今日门诊时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尿糖定性阳性,收住院治疗 。
检查:体温37.9℃,脉搏116次/分,血压16/8千帕,除肝在肋下一横指可触及外,其它内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外科所见后颈部明显肿胀,皮肤色红,面积约10厘米x22厘米,上下界清楚,左右两界不清,炎症浸润明显,质硬,中心有坏死区与多数脓栓,有较大疮面两个,大者约2厘米x1厘米,小者约1厘米x0.5厘米,脓汁不多,质粘稠,色黄,有臭味 。颈部活动受限,白细胞计数35400/立方毫米 。中性粒细胞97%,淋巴细胞3%,尿糖(++++),空腹血糖278mg%,尿蛋白(+),酮体阳性,二氧化碳结合力60.4容积%,非蛋白氮32mg% 。
脉弦滑数,苔白厚腻,舌质红 。
西医诊断:颈部痈,糖尿病并发代谢性酸中毒 。
1973年1月11日下午人院,曾经内外科讨论,因病情重,合并症多,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方面以清热解毒、凉血透托为主,西药用红霉素静脉注射,庆大霉素肌内注射,并准备做十字切口以改善局部引流,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酸中毒 。1月12日,体温39℃℃,脓汁渗出较多,白细胞计数仍30000以上,尿糖(++++),酮体阳性 。1月13日,赵老医生看过病人后,称病程日久,气阴有伤,无力托毒外出,毒热炽盛壅阻经络,病情危笃 。
脉象:左脉沉缓弱,右脉沉弦 。舌象:苔白厚腻,舌质红 。
辨证:毒热壅盛,气阴两伤 。
治法:活血解毒消痈,益气养阴凉血 。
方药:
生芪60克,党参30克,公英30克,生白芍16克,花粉30克,白芷9克,陈皮12克,川贝15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川芎6克,金银花30克,生地炭15克 。
每剂煎3次,每日服3次 。
外用甲字提毒药捻,拈紫色疽疮膏纳人疮口,表面敷盖红粉纱条,周围箍黑布药膏,暂不切开而采用非手术疗法 。
10月17日,体温有下降趋势,早晨38.4℃,白细胞计数13200/立方毫米 。中性粒细胞90%,嗜酸粒细胞1%,淋巴细胞9%,空腹尿糖首次出现阴性,局部红肿未再向周围漫延,脓汁较多,质稠厚,疮面突起,疼痛减轻,病有转机,方药如下 。
生芪90克,党参45克,象贝母12克,蒲公英36克,陈皮12克,白芷6克,炒山甲12克,炒皂刺12克,花粉15克,川芎6克,赤白芍18克,生草9克 。
另用人参3克,煎水代茶饮 。
10月18日,患者人院已1周,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病情有好转,纳食增加,体力好转,体温逐渐下降,局部引流通畅,脓汁稠厚,量增多,周围炎症浸润局限 。白细胞计数已恢复正常 。10月20日开始停用抗生素,单纯用中药治疗,患者自汗多,舌质绛,舌苔薄黄,左脉弱,右脉沉滑,拟以托里生肌,养阴补血:
炙黄芪90克,党参60克,冬虫夏草9克,枸杞9克,当归9克,白芍15克,黑元参15克,南北沙参30克,浮小麦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9克,金银花30克 。
上方每煎3次,日服3次 。以后,曾按上方加减使用过薏米仁、黄柏、泽泻、山药、丹皮、楮实子、白术等清热除湿药物 。
1973年1月31日,体温下降到38℃以下,小便量增多,疮面肿胀大部分消退,有肉芽组织新生 。2月3日,热证已清,疮面生长愈合迟缓,已属痈证后期,拟以温补气血,扶正以祛邪:
紫油肉桂粉3克(冲),鹿角胶9克,白芥子15克,炮姜炭6克,大熟地15克,黄芪9克,党参6克,川芎9克,土炒白术15克,土炒当归9克,丹参15克,枸杞子12克,赤白芍15克 。
每剂3次煎,日服3次 。
外用回阳生肌粉(人参粉3克,鹿茸粉1.5克,琥珀粉3克,象贝粉9克,乳香粉6克,煅研珍珠0.6克,人工麝香1.2克,共研极细末)加压包扎,以助疮面愈合 。
2月16日,疮面生长良好,口渴已解,出汗减少,血糖180毫克,尿糖已转阴性,仍按前法小其剂加紫河车粉继服 。2月24日,患者体温已恢复正常,疮面分泌物较少,质粘稠,腋下其他部分有毛囊炎出现,考虑可能温补太过,改以健脾补气,托里生肌,佐以清热 。
佛手参12克,生芪30克,丹参30克,白蔹9克,苦参9克,生白术15克,猪苓15克,白扁豆15克,生黄柏15克,金银花15克,花粉9克,公英30克 。
外用生肌散与回阳生肌粉各半外敷,3月10日,服上方后毛囊炎先后消退,疮面愈合情形尚好,按上方去清热解毒药,加当归、川芎、赤白芍、陈皮、甘草以调补气血 。3月20日,近几天来未注射胰岛素,尿糖阴性,肉芽组织充满疮口,基本愈合,分泌物较少,出院,门诊换药,3周后疮面完全愈合而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张寿颐医案
盆痈,脓犹未透,四围已束,中心已耸,痛犹不甚 。脉左甚弦,舌苔薄滑,仍须清化 。
瓜蒌皮4.5克,象贝母6克,灸鸡金4.5克,广木香2.1克,炒枳壳1.8克,陈皮4.5克,楂肉炭6克,丝瓜络4.5克,冬瓜子(打)9克,制香附6克,带壳春砂仁(打)2粒 。
腹皮痈,针溃得脓,馀肿尚坚,法宜清化 。
瓜蒌皮6克,焦枳实2.4克,楂肉炭9克,象贝母9克,制半夏6克,鲜竹茹6克,焦栀子6克,炒丹皮4.5克,陈皮4.5克,花槟榔3克,砂仁壳1.2克,大腹皮9克 。(《张山雷专辑》) 。
陈莲舫医案
吐血连次,肺热移于大肠,痈象将成 。治以清养 。
珠儿参,黑料豆,炒槐米,川石斛,瓜蒌仁,生甘草,黑地榆,东白芍,川贝母,光杏仁,新会红,枇杷叶,火麻仁,炒藕节 。(《陈莲舫医案秘钞》) 。
陈实功医案
一乡宦年逾七旬,发疮右背,已经八日外,疮虽微肿,色淡不红,势若龟形,根漫不耸,乃老年气血衰弱之故 。诊其脉带微数而有力,此根本不拔,虽老可治 。随用排脓内托散,加皂刺以溃脓托里,服至十三日后,疮渐高肿,色亦渐赤,但不能溃脓,此食少脾弱,未能培养之故也 。又用十全大补汤数服,脓始渐出,不快利,乃内膜中隔不通故也 。又不可谓其老而致误事,随用铍针当头取开寸许,捺通脓管,脓果随出 。以猪蹄汤洗净,膏盖,后用照药,每日一次,外用亦腐为脓,患者形色枯槁,更用人参养荣汤倍参芪托里 。腐肉将脱者取之,新肉欲生者培之,但年老气血衰,不能速效,又加服参术膏早晚二次 。新肉方生,饮食倍增,调理七十余日而安 。(《外科正宗》) 。
张千里医案
泗安许,素来体肥多痰,上年春夏痰出遽少,此非生痰之源邊清,乃气化之郁也 。郁极则生火,所以季秋先觉咽痛、左耳前后痛,继见上腭肿,后且左颈颏亦肿,此必郁怒劳心之故,致少阴心手、少阳足厥阴肝胆之火勃动于中,上炎清空,则内郁之痰亦因火之势上壅络脉,而致内外皆肿,至于此极也 。迄今已阅四月 。然正其名,则咽腭之肿是上腭痈也 。蔓延于外,左侧颈颔之肿,上至额颅,右及腮颊,坚硬不痛,是马刀侠缨也 。病之源虽一,而症之象有二,此姑不俱论 。但近来吞吐日艰,饮食日少 。肿势日盛,精气日削,投治之要首重饷道,议补议清,皆属迂图 。然脉得小弦数而沉滑,夫小为气虚,气虚则痰益难化,数为血虚,血虚则火益难清;况弦为木火,沉滑为痰伏在里,故上腭色红,舌根肿强,舌苔滑白,清涎黏腻,咯之欠利,便结溺赤,都属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胶固煎灼,如城狐社鼠之盘踞矣 。症情既已如此,而斡旋之法,自必择其要,且急者而先图之 。其先则莫要于先通饷道;欲吞吐得利,则势不出乎上腭之溃脓,或胶固之痰火出外 。舍此二者,转机虽有,恐缓不及时耳 。谨拟煎散并进法,庶几治痰不偏乎燥,峻清火不致乎腻滞,然恐辁材不能胜此艰钜 。
潞党参二钱,陈皮一钱五分,川贝母三钱,天竺黄二钱,犀角尖八分,茯苓二钱,驴皮胶二钱,羚羊角一钱五分,海石粉二钱,苏子一钱五分,夏枯草二钱 。
另海藻、白矾二味等分,研细 。
临卧用白梅,食盐各少许泡汤,乘热调药末二三钱送下 。
澉浦陈,初因痰气凝聚,腹右有块隐见不常,或微痛,阅半年余而竟溃脓,似腹皮痈 。迄今又复,半年未敛,脉小弦近数,总之不治,痰气因循至此耳 。
小生地三钱,归身二钱,茯苓三钱,白芍一钱五分,潞党参三钱,丹皮一钱五分,米仁三钱,丝瓜络三钱,白蒺藜二钱,橘皮二钱五分,蛤壳三钱 。
长兴朱,肝脾肾三阴皆亏之体,故居常有梦泄、痰多、左膺跳痛等症 。盖虚则痰火易生,近来颈疬串发、咽干、蒂丁下垂、脉濡弦数,宜清理浮游之痰火,以消颈疬为先 。小生地三钱,元参一钱,土贝母三钱,丹皮三钱,怀山药二钱,夏枯草一钱五分,昆布一钱,海藻一钱五分,橘红一钱五分 。
徐家滨陈,体疲无力久矣 。西旬来,咳嗽,即继右胁肋痛而浮肿,气逆不能转侧 。越数日,必稠痰大出,胸闷、臂肿、面浮、不能纳食、大便五六日一更,衣颇干涩,今又鼻衄,脉濡 。此肺脾络伤,瘀阻饮聚,防成内痈,慎勿轻视 。
米仁三钱,川贝母二钱,紫苑一钱五分,甜葶苈四分,桃仁七粒,鲜生地三地,桔梗三分,芦根八寸,橘红一钱五分,西洋参一钱五分,枳壳八分,丝瓜络三钱 。
光按:先生亦精外科,案中多经验之谈,故并录之,以资参考 。(《千里医案》) 。
齐有堂医案
齐有堂治杨百户胸患毒肿,烁赤发热,脉数,大小便涩,饮食如常 。齐氏曰: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头目昏重,气血之实也 。又云: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脏腑之实也 。遂以黄连内疏汤2剂,诸症见退,更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山栀4剂少愈 。再以四物加芩、连、白芷、桔梗、甘草、银花数剂而愈 。(《续名医类案》) 。
汪石山医案
治一人肥短紫淡,年逾三十,因劳感湿,两腿膝问结核痛甚 。医用蒜片艾灸,又针大敦(肝穴)、三阴交(脾穴),又以药水洗之,遂致阴囊肿胀如升,茎皮肿如水泡 。复进人参败毒散,皆不中病 。汪诊之,脉皆濡缓而弱,略快,(濡缓弱为阳为虚,快为热,宜石山之变例治也 。若见弦数大之脉,又当别论,不可执此一案为法也 。)曰:此湿气乘虚而人,郁而为热,成结核也 。理宜补中行湿,可免后患 。月余,左腿内臁,厥阴经分,肿痛如碗,恶寒发热,复用蒜灸 。六日后,肿溃脓出,体倦,头面大汗,手足麻木,疮下又肿如碗,寒热大作,始信 。用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白术钱半,归身尾、牛膝、茯苓各一钱,青皮、黄柏各七分,甘草节五分,煎服五六帖 。左额羊矢穴分肿痛,长五寸许,亦作寒热 。医谓补塞太过,欲改前方 。彼不信,锐意服前药月余,肿皆脓溃,成痂而愈 。惟左脚委中,筋急短缩,艰于行步,彼以为蹙 。汪曰:脓血去多,筋失所养故也 。药力足日,当不蹙矣 。果验 。后觉阴囊肿缒,他医加茴香、吴茱萸治疝等药不效 。汪适至彼,令守前方,减去治疝等药,加升麻一钱,服一二帖,囊即缩 。彼愿详言之,汪曰: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又云,受如持虚 。盖谓气馁行迟,血少留滞,则阻逆肉理,乃作痈肿也 。久则郁而为热,化肉腐筋而成脓矣,肿在厥阴,虽日多血,亦难供给,日之所耗,夜之所损 。故邪乘虚,留结不散,如持虚器而受物也 。身之气血,如风与水,风疾水急,则颓陂溃堤,莫之能御 。风息水细,则沙障石壅,多所阻碍矣 。故今补其气血,使气壮而行健,血盛而流通,又何肿之不散,结之不行哉 。彼曰:理也 。(《名医类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