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崇祯帝能葬于明十三陵,说起来还得“感谢”李自成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万般无奈,最终自缢身亡,享年三十四岁,而大明朝也由此宣告灭亡 。

崇祯帝倒是解脱了,但此时正值多事之秋,谁又能顾得上一个亡国之君怎么安葬呢?

但最终,崇祯帝还是被安葬在皇陵当中,没有抛尸荒野,而让崇祯帝保留最后这份尊严的,正是将他逼得上吊的李自成 。

只不过,李自成办这件事,着实办得不敞亮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当天清晨,自彰义门杀入紫禁城内城,那么,此时的崇祯帝朱由检在哪里呢?

他正骑着快马,手持三眼枪,带着十几个太监,往东华门方向逃去 。

本想突围的朱由检,却在东华门前被起义军的乱箭给挡了回来,无奈之下,他又调转马头,奔向朝阳门,结果,驻守在这里的成国公朱纯臣装聋作哑,拒不开门 。

这下,朱由检算是没辙了,心灰意冷之际,身旁的太监说不如到安定门去试一试,说不定有机会 。

朱由检想了想,也只得如此,总比困死在这里强,一群人调转马头,又匆忙赶往安定门,但让朱由检没想到的是,安定门断送了他所有的希望 。

倒不是安定门这里有起义军,相反,这里一个人影都没有,但是城门紧锁,太监用斧子砍了数次,依旧没能劈开 。

与此同时,天色也越来越亮,如果再这么耗下去,很快就会被起义军发现 。

这一刻,崇祯帝才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了,即使他贵为皇帝,但还是被困在城墙内,不能脱身 。

只能回皇宫了,最起码那里还算安全一些 。

回到皇宫里,崇祯帝坐在地上长吁短叹,而在地板上,还有昨晚他刺死自己妃子、女儿时,留下来的血迹 。

一切的一切,都让崇祯帝感到几近崩溃,而当他敲响殿前的大钟,试图召集大臣时,没有一个人来的情形,则让他彻底绝望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失魂落魄之下,崇祯帝跌跌撞撞地往后山走去,原先跟着他的太监早就跑光了,只剩下伺候他多年的王承恩 。

就这样,君臣二人相互扶持着,来到了后山,站在山上,崇祯帝依稀能听到皇宫方向传来的喊杀声,也隐约能看到大殿前面乱哄哄的起义军

此情此景,让他明白,大明,真的完了 。

怪谁呢?登基十八年来,崇祯帝称得上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日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挽救这溃败的局势 。

而为了节约开支,省出更多军费,皇宫里已经好几年没举行过大型宴会了 。

但即使是这样,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如今,眼看是就要亡了,即使他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

留下遗书后,崇祯帝自缢身亡,而一旁的大太监王承恩,也在对面寻了一棵树,吊死在他自小看大的崇祯帝跟前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三尺白绫,崇祯帝就此算是解脱了,但在紫禁城里,李自成的起义军还在烧杀抢掠之中 。

刚进入内城时,由于找不到崇祯帝的下落,让李自成十分着急,如果让崇祯帝逃了,那么就会十分麻烦,因此,他一遍一遍地下令,让士兵去寻找崇祯帝 。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

同时,他还传令,如果有谁发现并交出崇祯帝,不仅赏金万两,还可以封侯,如果藏匿的话,直接诛杀全家 。

直到三日后,才有一队士兵,在后山发现了已经断气多时的崇祯帝,报告李自成后,崇祯帝的尸身,也被拖到了东华门外 。

同时,早已自缢身亡的周皇后,其尸身也被放在了丈夫崇祯帝身边 。

崇祯帝身亡的消息传出后,让明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襄城伯李国桢一路走一路哭,来到朱由检的尸首前时,更是顿足捶胸,哭得几乎背过气去 。

之后,他被带到李自成面前,面对闯王,他更是“以头触阶,血流被面”,让李自成对此十分感慨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而在李自成提出招降他的要求时,李国桢表示,只要李自成答应不去破坏明帝王皇陵,并将崇祯帝以天子之礼安葬,他便投降 。

对于这个要求,李自成一一表示同意,就这样,崇祯帝和周皇后的身后事,算是有了着落 。

只不过,李自成答应归答应,葬礼的大小事宜以及各类开销,这些他却并不负责,更被说让他出钱安葬崇祯帝了,所有的一切,都得明朝官员自己想办法 。

这就是为何说李自成办事不敞亮的原因,他之所以答应安葬崇祯帝,就是为了拉拢明朝官员,以此来收买人心,从而显示他的“仁爱”之心,但答应后又不出钱,就显得着实有些小家子气 。

假如他能将崇祯帝风风光光的大葬,想必那些官员们,也会对他感恩戴德,可惜,他没有这么做 。

最终,还是昌平州吏赵一桂,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到地方上的富户进行募捐,才勉强凑了些银子,来安葬崇祯帝 。

而在安葬时,还是有不少麻烦事,首先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墓,因此,只能将他葬在田贵妃的墓中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其次,崇祯帝入殓时,由于仓促,再加上银子短缺,因此有棺无椁,重新做也不现实,最后,还是主事许作梅出了个主意,将田贵妃的棺材从棺椁里取出来,将崇祯帝的棺材放了进去 。

几番折腾后,崇祯帝最终埋进了田贵妃的墓中,根据史料记载,为了合乎传统,在下葬时,崇祯帝的棺材放在墓室正中,田贵妃则在左侧,周皇后安置在右侧,安放完毕后,这才关闭墓室石门,填平入口处的隧道 。

之后,赵一贵又捐出了部分银子,组织人在陵墓周围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进行了简单的祭拜,这才算是将崇祯帝入土为安 。

虽说葬事寒酸至极,但总比弃尸荒野强得多,也算是让崇祯帝保留了最后的一份尊严 。

根据统计,崇祯帝整个葬礼,满打满算共花费了白银两百三十三两,其中绝大部分,均来自于赵一桂等官员以及昌平附近的富户捐赠,除此之外,明朝一些一些曾深受皇恩的高级官员,对崇祯帝如何安葬,安葬费用从何而来,完全是不闻不问,甚至避之不及,至于让他们出钱,更是想都别想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是不是他们很穷没有钱?还真不是,李自成随便一吓唬,就乖乖的大把掏银子 。

比如内阁首辅魏藻德,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曾向他请教有何退敌良策,此人却三缄其口,默不作声,气的崇祯帝当场发怒,但他依旧是一声不吭 。

城破后,魏藻德被抓到李自成面前,面对李自成质问他身为内阁首辅,为何不随旧主(指崇祯帝)一起以死殉国,魏藻德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让李自成都感到无耻的话 。

“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怎么敢死 。)---魏藻德

就是这么一位高官厚禄的内阁首辅,在得知崇祯帝自缢后,闭门不出,丝毫不为所动,若是他没钱倒也罢了,但在大将刘宗敏的胁迫下,乖乖的交出了数万两白银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还有武英殿大学士陈演,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对他颇为信任,先后让他担任礼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要职,但此人不仅才质平庸,还大肆打击他人,欺瞒崇祯 。

尤其在李自成攻打山西时,崇祯帝曾想调吴三桂去抵抗李自成,整个朝堂的人都同意,唯独陈演反对,最终导致调兵未成,错失了战机 。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陈演十分主动,向起义军交出四万两白银“助饷”,但最终还是被刘宗敏格杀 。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明朝灭亡时的京城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少曾经的明朝官员,主动或者被动的向李自成上缴着大量的白银,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在京城的那段时间里,共搜刮出白银七千多万两,其他的各类珠宝更是不计其数 。

而在不久前,崇祯帝曾多次哀求这些人,让他们捐出一部分银子,来贴补军费,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就连崇祯帝的老丈人周奎,为了少捐点,居然跑到宫里,找到女儿周皇后大闹,直到周皇后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他,方才罢休 。

但在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时,这些曾经的大明高级官员,一个个消失的无影无踪,对安葬崇祯帝一事不闻不问,唯恐自己受到牵连,影响了日后前途 。

最终,还是小官吏赵一桂,倾其所有,才算是将崇祯帝下葬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小结:

崇祯帝朱由检自缢后,能葬在明十三陵,是因为李自成答应了将其安葬的请求,他才不至于抛尸荒野,而具体将其安葬的,则是赵一桂等人,他们组织募捐,修缮陵墓,并尽其所能的按照天子之礼来下葬崇祯帝,所以说,赵一桂等人虽说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正因为他们的义举,值得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

其他网友观点

众所周知,崇祯是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刚腹自用,虽勤于国事,但朝廷腐败无能,无力回天,最终吊死在煤山 。有关他死后埋葬情况很少为世人所知,最近,我在一本文史资料上看到牟小东介绍的思陵文章,披露了崇祯皇帝死后埋葬情况,现结合历史史料介绍如下:在十三陵地上、地下建筑中,以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筑规模最为宏大,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由于受封建礼制、祖制的限制,在规模上不能超过长陵,但它们工程更为精美,细致,各具特点 。其它的陵格局和这三座陵基本相似,但规模都要小些,尤其是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规模就更小了 。从十三陵分布看,多数陵寝都散列在长陵附近,只有思陵偏在西南一边,而且规模也很小,现今护墙,享殿多已倒塌,道路杂草丛生,树木枯枝焦,这样的情景不难让人想起亡国的皇帝的悲惨命运来 。有人不禁要问,思陵晚于长陵200多年修筑,反而不如长陵坚固、保护完好?其实,只要细细想来就不难找出答案来,长陵是在明朝强大时期修筑的,当然精心施工,豪华壮丽,思陵是在明朝灭亡以后,所以很难和其它陵寝相比 。按照惯例,明代帝王都是在生前预先选定山陵修建陵寝的,可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时正处于明朝崩溃前夜,他还没有来的及为自己修筑陵墓,就和他的朝廷一起被农民革命的风暴埋葬了,崇桢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革命军攻占了北京,发现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日景山)下令将他和自缢在宫中的周皇后的遗体一起送往昌平,就陵园中的田贵妃墓下葬 。田贵妃是朱由检的宠妃,死于崇桢十五年七月,陵园中的这座墓是朱由检专门为她修建的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可怜的皇帝身后归宿,竟然住进自己给妃子修建的陵寝 。经办这件事昌平吏目赵一桂曾将当时开圹下葬的情景记录下来,内容是这样的:这座墓的地宫隧道长十三丈五尺,阔一丈,深三丈五尺,地宫分前、后两层,各有石门,第一层石门内为享殿三间,陈设祭器,正中有石案,两旁列有五色绸缎制成的待从宫人,生前所用器物和衣服都贮在大红 箱内,中间悬挂“万年灯“两菚,东间有石寝床一座,铺设栽绒毡,上叠被、褥、龙枕等物件,第二层石门内,通长大殿九间,内有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 。田贵妃棺椁就放在上边 。根椐赵一桂的记载,崇桢十七年,四月初四申时,朱由检和周皇后的棺材运到,就停放在祭棚内,陈设猪、羊,金银纸札等祭品,赵一桂同大家一起举哀祭奠 。然后赵一桂领着夫役进入地宫,将田妃棺移在石床之右,再将周后的棺安放在石床之左,最后把朱由检棺放在正中 。田贵妃下葬时国之无事,棺椁俱全备,赵一桂等人看到朱由检的棺无椁,就把田贵妃椁挪来用上 。三棺之前,各设香案,祭器,接着赵一桂把”万年灯“点起,然后把两座石门关闭 。(见彭孙贻《平冠志》卷十一,北京图书馆排印本)赵一桂的记载虽不够详尽,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布局大概,如果它与定陵地下宫殿比较不难看出,它们只是规模不同,布局基本一致,但其它地宫肯定比田贵妃墓大多了 。清初文人,朱彝憐编有《日下旧闻》一书在谈到田贵妃墓时有这样几句话:“思陵(指朱由检)下葬那天,仁和龚佳育(曾任光录寺正卿)正流寓昌平,地宫照例要写某皇帝之陵,合以石板,奉安在皇帝棺椁之前 。当时非常仑促来不及磨石,就用砖代替上面钤之以铁,是龚佳育书写 。龚佳育和我说过:(田贵妃墓)圹始开时,(按:田贵妃灵柩下葬于崇桢十七年(1644)正月,与此次墓圹再开相距仅二个多月),进入石门,地很湿,其中衣、被等物大多变黑,只一床被子是锦绣的,其佘都是布的 。“长明灯”(按即是万年灯)的油仅有二三寸,缸底都是水 。金银器皿都用铅铜充数 。这是当时经办太监偷工减料造的假,真令人遗憾 。明王朝任用太监专权,最为突出,建造皇陵是项肥缺,自然要操纵在宦官们手里 。他们瞒上压下,弄虚作假,层层盘剥,田贵妃墓中的情景只不过是一个小小例证而已 。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为了笼络汉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按照皇陵的建制,为朱由检的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筑:明楼,享殿,和碑亭,从此命名为“思陵” 。但是规模很狭小,无法与其它陵相比 。现仅存遗址了 。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尸体落入起义军之手,按道理来说,能够保住全尸就已经十分幸运,可事实是崇祯皇帝不仅能够保住全尸,而且还得到厚葬,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起义军的首领李自成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包围北京城,此时北京城四面八方都已经被李自成占领,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北京三大营 。

如果说放在平时,北京三大营有将近二十万的精兵,足以抵御李自成的起义军,但这可是在明朝末期,所谓的将近二十万精兵,与纸老虎没有什么区别,将领只顾贪污受贿,而士兵基本上全都是老弱病残,剩下的那几个所谓的精兵,也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

面对李自成的小规模进攻,负责守城的三大营士兵作出的举动令人啼笑皆非 。

由于城外的起义军实在太过于庞大,一眼望去根本望不到边,负责防守的三大营士兵害怕到手发抖,为了避免城破遭到起义军的清算,所以只敢在炮镗里放空气,不敢在炮镗里放炸药,打出去的全部都是空气,根本伤不了起义军分毫 。

这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有的士兵干脆不做任何反抗,无论将领怎么样抽打,就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放弃防守工作 。只是小规模的进攻,士兵都这样守城了,北京城还有什么希望?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有的人或属于好奇,李自成明明都已经将北京城包围,为什么是小规模的进攻而不是大规模的进攻呢?因为李自成想要崇祯自己投降,先用小规模的进攻进行恐吓,可是他不曾想,虽然城坡已经是即将发生的现实,但是崇祯却偏偏不吃他这一套,宁死不屈 。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下令全面攻城,起义军如同蚂蚁一般扑向北京城,单单是这种气势就将守城的三大营士兵吓到落荒而逃,负责守城的太监曹化淳直接打开城门投降 。到了这时,纵管崇祯有天大的本事都改变不了亡国的现实 。

为了保证皇家最后的威严,崇祯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长平公主,由于砍到的是手臂得以幸存),命令后宫全部自杀,而他自己则在司礼监执笔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煤山上上吊自杀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李自成进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崇祯 。当时崇祯的自杀过程极为保密,知道的人也就是只有他与王承恩,其余人并不知道 。也因此,李自成颁布通缉令,只要找到崇祯,将崇祯献出来的,当即赏赐黄金万两,封伯爵,胆敢藏匿的,直接灭族 。

前朝皇帝活着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吓人了,说不定他哪一天在某个地方蹦出来,举起旗来就造反 。由于身份的原因,肯定有一大堆的人跟着他造反,到时候都不知道天下何时才能够安定,自己的皇位都不知道能不能坐得稳 。

从李自成颁布通缉令的内容来看,他不曾想过崇祯会自杀,可能还在脑海中想过与崇祯对话的场面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二十二日的那一天,李自成在手下的通知下得知,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自杀,衣袖中藏有遗诏,遗诏的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

李自成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好汉 。对于明朝的那些降臣,李自成的态度十分的恶劣,简直嗤之以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内阁首辅魏藻德 。

魏藻德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当即表示,崇祯皇帝如此信任你,你应当身死社稷,而不是苟且偷生!魏藻德一听这话,连忙表示,我会对你一片忠心的 。

说句实在话,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相信魏藻德的这句话,崇祯皇帝当初任命你为首辅,你都能把崇祯皇帝给卖了,我李自成可不想再当崇祯皇帝 。迎接魏藻德这位前朝首辅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监狱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对于那些身死社禝的大臣,李自成的态度十分友好,亲自下令,不管士兵如何在城内胡作非为,都不能够骚扰那些身死社禝的大臣家属,一旦骚扰,严加惩处 。

当时京城存在的官员有上千名,但身死社禝的仅仅只有不到三十名,最为突出的当属巩永固与刘文炳,全家自焚而死 。

崇祯如果在天有灵,看到那些平日里经常用气节来指责别人,到这时却投降的大臣,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怪不得崇祯会在遗诏中写下“诸臣误我”这句话 。

对于崇祯这位宁死不屈的皇帝,李自成特别的尊重,先是将崇祯的遗体从煤山上转移到东华门外的茶庵当中,再买来两口上好的棺材,安放崇祯与周皇后的尸体,随后安排两个和尚在旁边念经,五个太监在旁边守着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在出殡的当天,李自成命令手下为崇祯的棺材涂上红色,周皇后的棺材则涂上黑色,并且换下崇祯与周皇后所穿的衣服,换上皇帝、皇后下葬时该穿的衣服,一切事宜皆按照帝、后的标准进行 。

从二十二日崇祯遗体发现的那一天开始,崇祯的遗体就一直存在于东华门外的茶庵当中,一直到四月四日才出殡埋葬 。在这长达十几天的时间里,前往现场哭丧的大臣不过三十人,其余人从旁边经过都是斜着眼看了一眼就直接走过,根本不屑一顾 。

出殡的当天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崇祯的三个儿子在旁送行,没有一个大臣在旁送行,什么叫世态炎凉,这就叫世态炎凉(不得不说李自成真的是个好汉,面对于崇祯仅有的三个儿子,竟然能够留其存活于世间)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崇祯与周皇后的埋葬地点是处于明十三陵内的田贵妃陵墓 。别的皇帝都是一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但是崇祯则不一样,当时天下大乱,内忧外患,外面要钱抵御清军,内则要钱平定叛乱,根本没有钱挤出来修建陵墓 。

田贵妃是崇祯最宠爱的妃子,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去世,仅仅一年她的陵墓就修建完毕,可见陵墓的简陋程度 。虽然简陋,但崇祯毕竟是亡国皇帝,能够入土为安就不错了 。

顺便说一句,崇祯是明朝唯一一位帝、后、妃同居一墓的皇帝,别的帝陵都是只有帝与后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结语

别的亡国皇帝,要么喜欢酒,要么喜欢色,要么喜欢玩,而重生,不喜欢酒,不喜欢色,不喜欢玩,相反特别勤于朝政,每天只睡觉几个小时,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现白发,可纵观这样还是迎来了亡国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崇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多疑,仅仅只有十七年的统治时间,竟然出现十九任首辅(相当于宰相),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