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加减方有哪些?

茵陈蒿汤
茵陈誉汤治瘦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蒌;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
(一)茵陈蒿汤的组成与功效
茵陈蒿汤由茵陈18克,栀子9克,大黄6克组成 。水煎服 。
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 。是主治湿热黄疸的首选方剂 。
临床应用以全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脘痞腹胀,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沉数实为其辨治之要点 。
凡属湿热内蕴者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疟疾、蚕豆病、高胆红质血症等病症,用治有效 。
(按:黄柏6克,栀子9克.甘草3克为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
(二)加减方法

①湿热黄疸,湿多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 。②如热多湿少,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③若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④如见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以和解退热 。⑤黄疸甚,加田基黄、泽泻、车前子,以利湿退黄 。⑥大便秘结,重用大黄,并加枳实,以泻热通便 。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
宋 。许叔微(知可)(宋代医学家)
茵陈蒿汤,治胃中有热、有湿、有宿谷相搏发黄(摘自《普济本事方》) 。明·吴有性(又可)(明代医学家)发黄疸是府病,非经病也 。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陈蒿汤(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摘自(温疫论》) 。
明·武之望(明代医学家)
茵陈汤治时行淤热在里,郁蒸不散,通身发黄(摘自《济阳纲目·三十四卷·五疸》) 。
于世良、史定文(中医专家)
笔者多年用茵陈蒿汤治疗阳黄(包括现代医学急性黄疸型肝炎),每加人金银花、连翘、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桃仁、地龙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淤行气,取得显著效果,认为较原方效果为佳(摘自《中国名方精释》第262页).郭子光(四川中医学院教授)根据39篇临床资料统计,用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973例,大多数单用茵陈蒿汤,少数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加减,选加木通、龙胆草、泽泻、茯苓、板蓝根、猪苓、大青叶、赤芍、苦参,或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小陷胸汤等 。治愈率82.6%~100%,7~17天痊愈(摘自《伤寒论汤证新编》) 。
焦树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我在临床上常用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呈现阳黄证者 。因本病常兼有右胁胀痛或隐痛,恶心口苦.不想饮食等证,故常加车前子9~15克,炒川楝子、黄柏各9~12克,焦三仙、黄芩、半夏各9克,柴胡6~9克,疗效极佳.
对早期肝硬化或肝癌早期出现的黄疸,本方也有效 。我常加柴胡、香附、黄芩、半夏、片姜黄、郁金、厚朴、元胡等 。黄疸重者,还应加茯苓、车前子、白鲜皮;肝癌者,再加莪术、生牡蛎、炒枳实、小金丹或西黄丸(另吞服),随证出人(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第132页) 。
邓启源(名老中医)
邓老利用茵陈蒿汤(茵陈5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的清热利湿之功·以治湿热浊邪内盛之顽固性高血压病,获效验(摘自《名医治病》第47页) 。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茵陈蒿汤还用于胆道肝炎胆石症、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蚕豆病等多种湿热黄疸,其应用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张仲景使用的范围,几乎应用于一切出现黄疸的病症,均能获得满意疗效(摘自《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
日·吉益为则(东洞)(日本汉医学家)
茵陈蒿汤,治疗一身发黄,大便难者(摘自《方极》) 。
治发黄色,小便不利,渴而欲饮水,大便不通者 。发黄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寒热不食,头眩,心胸不安者(摘自《方机》) 。
日·浅田惟常(宗伯)(日本汉医学家)
此方治发黄之圣剂也 。世医于黄疸初发,辄用茵陈五苓散,非也 。宜先用此方取下,后与茵陈五苓散 。茵陈以治发黄为专长,盖有解热利水之效(摘自《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
日·大塚敬节(日本汉医学家)
茵陈蒿汤主要用于单纯性黄疽之初期,但亦不仅用于黄瘋 。以腹部尤其上腹部稍膨满,心下胸中不爽有胸塞感、口渴、大小便不利、头汗、发黄、时有黄苔、脉多沉实为其适应证 。方中茵陈蒿,除消炎利尿外,尚有治黄疸之特效 。栀子除消炎利尿外亦能治黄疸 。大黄有缓下消炎作用 。
本方不仅用于单纯性黄疸,同时在脚气、肾炎、口内炎等任何疾患,如确有上述目标(指适应证)时用之亦宜 。
【茵陈蒿汤加减方有哪些?】但虽同为黄疸,如其发于肝硬变症、肝癌时,用之无效(摘自《汉方诊疗实际》) 。日 。中神琴溪(日本汉医学家)对顽固性子宫出血,虽用各种止血药均未能制止,最后应用本方获得速治之效,可称得运用之妙(摘自《汉方诊疗实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