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只有保证了使者的人身安全,交战双方才能就交战的问题,如是战、是和、是降、是撤进行沟通和交流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说法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完全是一种民间的说法 。对方的使者来了如果能跟对方好好谈,即便谈不拢也把对方的使者放回去,那么双方就还是有谈判的可能的 。但是如果斩杀了来使,那就意味着双方是没得谈,只能打了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历史上著名的使者有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的朝堂上献上和氏璧,见秦王没有按照约定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意思,便忽悠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秦王便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做出了要砸和氏璧的动作,说道既然秦王不肯交出城池,那么这桩买卖是谈不成了,如果你逼我的话我就当场砸了这和氏璧 。其实当时秦国与赵国实力相当,虽然迟早会打起来,但当时秦国也没做好跟赵国开战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杀了蔺相如就等于提前跟赵国翻脸,对秦国来说也划不来,便放了蔺相如,于是史上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成就了蔺相如的美名 。
再如三国时期的蒋干,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蒋干本来是替曹操当说客想说服周瑜投降才来到了周瑜的军中,不想被周瑜利用让蒋干在半夜偷看到了吴军的军事机密:蔡瑁和张允要刺杀曹操投降东吴,便连夜把这份机密带回了曹营,搞得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杀了蔡瑁和张允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按照历史事实来说,蒋干确实曾经作为曹操的说客去游说过周瑜,但并没有蒋干盗书中了周瑜反间计的事情 。曹操之所以派蒋干去劝降周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蒋干是周瑜的同学,两人有些交情 。蒋干在见了周瑜之后也试探过劝降周瑜,在劝降无果后便回到了曹操那里 。周瑜之所以不杀蒋干,一方面是曹操实力太强大,吴军与曹操交手胜负难说,杀了蒋干以后跟曹操就没得谈了 。另一方面蒋干是周瑜的同学,在感情上来说周瑜也不至于会拿同学开刀了 。
其实就使者本身来说对交战双方的战局没有任何影响,杀不杀更多的只是释放信号而已 。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斩杀对方来使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交战双方两阵对圆的时候,一方派出一名使者到对方阵营去劝降,对方的将领二话不说一刀斩了来使,随后双方就正式开打了起来 。影视剧这样拍是为了营造氛围,为后面激战的场面做个铺垫 。而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也不经常发生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投名状》中开战之前斩杀了对方来使,随后双方就激战了起来
历史上也有斩杀来使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经常会引发巨大的灾难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比如在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后,考虑到战略重心还在中原的金朝和西北的西夏,因此对于中亚地区的强国花剌子模来说,外交上以保持友好关系为上策 。为此他还派出了一支商队,希望能与花剌子模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 。但是商队在花拉子模的边关被扣下了 。成吉思汗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就派了使者去花拉子模交涉 。但是花拉子模国王竟然把成吉思汗派去的正使斩首,把两名副使的胡子烧了放了回去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花拉子模斩杀使者,引来了恐怖的蒙古骑兵
两名副使回去后就向成吉思汗痛斥了花拉子模的无礼,这下就把成吉思汗给彻底惹怒了,成吉思汗便率领着蒙古主力杀到了花拉子模 。在当时来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挡住蒙古的铁蹄,在成吉思汗来到花拉子模后,三年时间内就灭亡了花拉子模,整个花拉子模被蒙古人几乎屠了个干净 。如果当时花拉子模的国王能善待蒙古使者,那至少国家也能多存活一些年,不至于会这么快就灭亡了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二战期间美国驻日大使馆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斩杀使者的事情就基本没有发生过了,即便双方宣战,也会保护好彼此的使馆人员 。比如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全国掀起了反日狂潮,愤怒的美国人包围了日本使馆,甚至要冲入使馆,但还是被美国的军警给拦了下来 。美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的反美浪潮也是此起彼伏,住在日本的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大使馆也变得非常危险了起来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也履行了保护使馆人员安全的义务,最后将美国使馆人员全部安全地遣返回了美国 。
总之在古代当使者的话,基本就等于是把脑袋别在了腰间上,一旦出使人身安全就没有任何保障,能不能活着回来也是听天由命的事情了 。
其他网友观点我们在看历史剧之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剧情,虽然周边尽是敌军的虎贲之士,环顾皆为森森的刀枪剑戟,却依然有人能够面不色改地站在敌军主帅帐内,跟对方一帮披甲持锐的将士们侃侃而谈,互喷互怼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这人倒不是心大、胆儿肥,而是人家的职业比较特殊——使者 。
在古代,即便对方主帅再痛恨眼前之人,大多人却不愿下令砍了对方 。因为在军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这就等于是给交战中的使者,戴上了一块金灿灿的免死金牌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给力的潜规则呢?历史里面,有没有不守规矩的伙计打破这个规则,不讲武德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先看看,古时候,不怕死的使者是怎么练成的?
不斩来使的原因人类的历史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战争和纠纷,而史官对于战争的记载,往往是不遗余力 。
在历史记载当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最初的版本,发生在楚、齐、宋这三个国家之间,当年,这三个国家搅入了一场斩杀来使的恶性事件当中 。
公元前596年,楚庄王(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那位)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当时楚国正处于上升期,加上春秋时期的大国都喜欢讲究个霸气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因此楚庄王在使者临行前交待,你去齐国的时候,不要向宋国借道 。
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 。’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 。
领导的这个交待,直接让申舟崩溃了,老大,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咱们跟宋国本来就不对付,去齐国还必须经过宋国,你让我悄无声息地溜过去,不打招呼,那人家发现了的话,不砍了我呀!
楚庄王倒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拍了拍胸脯,然后告诉申舟,你放心去,没事,真出事儿了,我带一票小弟,给你报仇,这不就成了 。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王曰:‘杀女,我伐之 。’
申舟当年,绝对是怀着必死之心去的,在将儿子申犀托孤给楚庄王之后,申舟就踏上了去齐国的不归路 。
跟他之前预想的一样,到了宋国地界之后,果然就出事了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我的地盘我做主,宋国这边得知了申舟等人到来的消息,觉得楚国出使他国,这没什么,但路过自家门口进来不打招呼,这是对自己极大的羞辱 。
你不给我面子,我就砍了你 。就这样,在宋国大夫华元的极力鼓动之下,宋昭公派人灭了这支使团 。
被打脸了的楚庄王得到申舟挂了的消息之后,愤怒至极,申舟是使者,杀申舟就等于对楚国宣战,于是,楚庄王立即发兵讨伐宋国 。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左传·宣公十四年》
宋国被楚国围困了九个月,不久就扛不住了,于是便派人出城去向晋国求救,晋国呢也不敢得罪楚国,便派出了一位使者——解扬,去给宋国加油打气 。
解扬在途经郑国之时,被抓到送到了楚庄王跟前,楚庄王告诉他,告诉宋国,晋国不会发兵,赶紧投降吧 。
解扬答应了之后,却在城下忽悠宋国,同志们,再坚持下,晋国救兵马上就来了!
虽然楚庄王痛恨解扬不守信用,但最后还是放了这位使者回晋国去了,而打了针晋国鸡血的宋国,在激情退却之后,也不得不服软 。
宋国派遣华元作为使臣前去楚军大营,这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这个家伙让我杀你家使者的,我如今给你送过来,要杀要剐,你看着办吧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但华元本人却没有申舟那样赴死的觉悟,他趁夜潜入楚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两人在子反的卧榻之上,最终达成了楚军退后30里地的停战协议 。
最终,楚庄王同意停战后退30里,但代价是华元入楚国为质,作为两国的和平保障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是来源于此处,而形成这样一种规则的背后,主要还是春秋时期的“礼”制风行,不过背后更是利益的各取所需 。
毕竟古时候,没有电话、电报、大喇叭,想要传递点儿意思,总得要人去传达吧 。如果使者每次去了,都有被杀的可能,这职业变成了一次性用品,那谁还敢当使者,双方沟通也就很难再持续下去了 。
因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潜规则,说到底,还是因为使者的实用性是大家历来公认的,因此,杀掉使者坏规矩的事儿,一般大将们都不愿干 。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
斩杀使者的例子也不少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统领军队的将军,有几个是真怕事儿的 。在历史上,杀使者,不讲武德的事件,自然也有不少,历史当中,要数蒙古的使者危险系数最高了 。
花剌子模:
公元1217年,一支蒙古商队在去往花剌子模国的途中,被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的侄子给劫杀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这帮人是奸细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当时的蒙古人,可不是辽、金时代那样,任人欺负的了,人家后面有位大哥——成吉思汗,他的脾气可不是一般的暴烈 。
成吉思汗自认为自己闯下来的名号,足以够压垮对方的尊严,于是便很嚣张地派出了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国兴师问罪 。
这三名使者代表着成吉思汗的愤怒,因此在花剌子模王的朝堂之上大声斥责对方,要求花剌子模王为此事负责 。
结果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给出的方案是,下令砍掉这三名使者的脑袋,将两位副使剃掉胡须,羞辱一番之后,放了回去 。
花剌子模王这是在玩火呀,成吉思汗得知消息之后,很生气,后果自然也是很严重的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公元1221年,蒙古人的铁骑踏破花剌子模国的首都——玉龙杰赤,随后对玉龙杰赤进行了残忍的屠城,这座有着两百万人左右的大城市,顿时灰飞烟灭,只留下了10万匠人、妇孺儿童,和5万青壮士兵被征调从军 。
高丽:
公元1225年,跟蒙古关系一直不错的高丽国,两者的友谊小船突然翻了,高丽国趁着蒙古打西夏之时,悄悄地将蒙古使者悉数斩杀 。
随后成吉思汗攻打高丽,高丽认栽,然而,等蒙古军撤退之后,又斩杀了蒙古留下监督的72名使者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随后,两者便再次开始不死不休地纠缠,一直到后来高丽国搬到江华岛上,扛不住,最终投降服软 。
日本:
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八年,元朝曾先后六次出访日本,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觉得蒙古如何强大,而且刚开始,蒙古使者的态度还算低调,日本看对方大老远漂洋过海来看自己,也没为难蒙古使者 。
然而,后来南宋被灭之后,忽必烈便有些飘了,因此派去日本方面的使团态度,也开始强硬并趾高气昂起来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结果当时北条时宗就上火了,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一怒之下便把来送国书的元朝使团三十多个人全杀了,只留了四个高丽水手回去报信 。
后来,元朝渡海征伐日本数次,最终失败而归,不了了之 。
结语总的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
两国交兵之时,杀不杀对面派来的使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态度,以及在战争背后的需求,如果不想继续打下去,那肯定会彬彬有礼,大谈武德,不斩来使;
但如果双方的矛盾极大,属于你死我活之时,谁又会理会那么多规则呢?敌人都送到门口了,还不剁之!
其他网友观点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其实就是一种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 。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我国历史一个战乱时代,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但是那是的战争还算是将一些文明的 。比如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与其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一种文明,到不如说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默契 。到了近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也给传承下来了 。《日内瓦公约》规定:世界各国不得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 。其实这里的谈判人员就是来使 。
两国之间的交战,使者是来传递两军之间的信息 。如果擅自杀害,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的 。所以,在近代,两国之间宣战,都会空出时间让敌国的驻外使节撤离 。不杀使节,是为了两国之间还留有谈判的余地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毕竟两国交战,万一双方都杀红了眼,矛盾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那就另当别论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虽说两军交战不杀来使,是交战双方保有最后的文明 。但是在历史上,还是有杀使者的例子 。
比如说耿恭,杀匈奴使者就是表明至死不降的态度,代表着汉匈两国有着不可化解的仇恨 。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将领 。曾经在与匈奴作战时,被匈奴围困在疏勒,粮草匮乏,外无援兵 。耿恭所率领的残军到底惨到什么地步呢?将士实在饿的不行了,将身上的皮制铠甲放进锅里,煮软了,就切成一块块吃下去充饥 。等到皮甲吃完了,将弓箭上的兽筋也拆下了吃掉,反正城中能吃的都吃了 。汉军已经疲惫不堪,围困在外面的匈奴也知晓了城内的情况 。而耿恭这样的英雄匈奴人十分敬佩,于是准备招降耿恭,许与王侯、美女 。而耿恭则是假意投降,骗匈奴使者进城封赏耿恭,可是,匈奴使者带着物资进城封赏耿恭,一进城就将匈奴使者杀死,随即在城楼,当着匈奴大军的面,将匈奴使者烤着吃 。而匈奴使者带进来的物资也够大军支持一阵 。而耿恭这样做,就是破釜沉舟,决不投降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耿恭)
于是匈奴大怒继续重兵围困耿恭,但是久久不能攻破,幸好援兵来得及时,否则耿恭的下场可能比匈奴使者更惨 。
再来说说近代 。其实使者的生命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完全看敌国的国家实力 。若是敌国的国家实力强盛,杀使者之前就会考虑一下后果 。若是敌国实力衰微,那么使者就是随便杀戮,因为自身的实力可以承担敌国的报复,换句话说,这个后果还是承担得起 。
1928年,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而日本侵略者怕中国统一后,不能让其肆意侵略 。所以准备武力阻扰中国统一 。1928年5月1日,北伐军克复济南,而三个小时后,日军也开进了济南,原因就是保护本国侨民 。而蒋介石一再隐忍,命令北伐军坐等待命 。这就是蒋介石的软弱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蔡公时)
等到日军在济南肆意屠杀平民和主动攻击北伐军时,蒋介石仍然是命令北伐军待命,自己则是派遣外交部长黄郛到侵华日军司令部交涉 。黄郛到了以后,日军将领根本不见黄郛 。等到黄郛回来向蒋介石汇报后,蒋介石仍然让北伐军不许反击,保持镇定 。日本侵略者却得寸进尺,一面以武力将商埠区的北伐军全部缴械,一面派部队占领设在济南路局的外交部长办公处 。堂堂外交部长,号称"隐身仙人"的黄郛及其卫士亦被缴械,乖乖退出其办公处,迁往北伐军总部办公 。这就是弱国无外交 。
当日军在济南城内肆意屠杀中国平民时,大举向北伐军进攻,日军在城内见人就杀,让7000多名北伐军将士缴械投降 。蒋介石还是下令不准抵抗,命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蔡公时速去交涉,要求日军迅速撤退 。蔡公时等外交人员准备前去交涉,日军就将山东交涉公署包围,扬言要搜查文件 。蔡公时还是想利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件事,于是他准备用电话通知日本领事前来洽商 。但是日本兵已经撞门闯入,威逼外交人员交出武器 。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蒋介石严令不许抵抗)
蔡公时据理力争,指责日本兵道:“我们系外交人员,不携带武器” 。但是日本强盗怎会对当时的孱弱的中国,讲什么外交礼仪 。他们一闯进门就将公署内的外交人员一律捆绑,剪断公署的电话线 。置国际公法于不顾,蓄意撕毁国民政府旗帜青天白日旗及孙中山画像,强行搜掠文件 。
蔡公时见日本如此蛮横,挺身而出,大骂日本强盗,"汝等不明外交礼仪,一味无理蛮干!此次贵国出兵济南,说是保护侨民,为何借隙寻衅,肆行狂妄,做出种种无理之举动,实非文明国所宜出此!”
而公署内的外交人员见蔡公时痛骂日本,被捆绑的他们也一起用自己最后言语其痛斥日本这一个野蛮国家 。日本军官恼羞成怒,将蔡公时等外交人员,割鼻、削耳、挖眼、断手断脚,蔡公时等外交人员已然惨不忍睹,血肉狼藉,但是依然在痛骂日本,随后被日本三人一组,拽出屋外,残忍枪杀 。
这就是一个弱国的外交人员,在当时的中国,日本杀中国的外交人员根本不用去想什么后果,因为蒋介石不敢去惹日本 。果然,在几天后,北伐军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全军退出济南 。5月11日,日军上午举行"显扬国威"的入城式,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见人就开枪射击,乱刀刺死 。济南死伤军民1.7万有余,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惨不忍睹,举世公愤!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文章插图
所以,一个弱国,根本就没有外交 。蔡公时等外交使节就被日本残忍杀害在自己的外交公署内,蒋介石也不敢做出反击啊,更不要谈什么后果 。
而日本对于美国呢,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由于美日宣战太过于突然,美国驻日大使根本就来不及撤出日本,美国大使馆内所有的工作人员仅仅只被扣押,生活条件并不差,并在次年就放回了美国 。中美两国的外交人员,日本就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 。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实力 。因为日本不敢对于美国的后路断绝,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后果 。而当时孱弱的中国,日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也不要去想什么后果 。
浮人语所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其实这与国家的实力有关,若是两国实力相当,斩杀来使,只会让两国仇恨得不到化解,没有谈判停战的后路 。若是两国实力悬殊,强国斩杀弱国来使,根本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就比如蒋介石,在蔡公时等人被杀后,蒋介石命令北伐军不许抵抗,全军退出济南 。所以,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非常正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