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要说天下为之震动有些夸张,但卢象升的阵亡引起了明庭震动是确有其事,为此崇祯斩了包括心腹太监、全国兵马总监军的高起潜等36名高官 。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首先因为卢象升确实是内可平叛、外可攘夷的国之柱石,他内定高迎祥,外御皇太极,他的阵亡甚至比孙承宗被俘杀更令崇祯心痛;其次因为朝内主战派对于杨嗣昌的议和行为本就痛恨,而卢象升阵亡与杨嗣昌的“指挥不利”脱不开干系,这就爆发了新一轮的弹劾潮,崇祯为了保住这个称心的智囊,不得不大动干戈以安朝臣之心 。
内平叛乱,外御夷狄卢象升崭露头角的开端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该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防线,借道内蒙入关直逼京师,崇祯帝招全国总兵进京勤王,时为大名知府的卢象升本不在招勤范围之内,但他却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令崇祯帝感动不已 。于是在次年卓升卢象升为右参政兼副使,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这便有了大明王朝末期的一支精锐“天雄军”,虽然此军大多由残兵、乡勇组建而成,但在卢象升的带领下成为战斗力极佳的军事力量 。卢象升就是带着这支队伍转战各地平定流寇,从崇祯四年至崇祯八年间,卢象升因战功赫赫,被提拔至右副都御史,并接替了湖广巡抚唐暉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帝闻变大惊,素服避殿,哭,亲告太庙”——《明纪.卷五十四》崇祯皇帝在崇祯八年(1635年)之前,一直对国内农民军的态度摇摆不定,或剿或抚 。直到该年中都凤阳被张献忠攻下,才令崇祯下定决心要剿灭起义军,因为朱元璋父母坟陵、当初出家的皇觉寺都在凤阳,张献忠此举乃占人祖坟,断其龙脉之意,带来的政治影响极大 。在下定剿匪的决心后,就面临用人问题,崇祯在此时表现出识人任贤的能力,他选定了两个剿匪总指挥,一是洪承畴、二是卢象升 。洪承畴是于崇祯二年带着几百伙夫、杂役战胜了王左桂的万余流寇,从而解了韩城之围,从此一直深耕西北剿匪事业,到了崇祯下定决心后,被任命为五省总督兼陕西三边总督,坐镇西北主要对付李自成;卢象升则被提拔为五省总理坐镇东南主要对付高迎祥,两个五省重复交错,这也多少反应了崇祯帝的用人思想,即相互节制,说白了就是不放心洪承畴,此乃皇帝驭臣之术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洪承畴剧照)
就这样两位剿匪大将开始了大规模剿匪作战,但在剿匪的过程中,洪承畴刚从陕西进入信阳地区,信阳地区的流寇便趁陕西空虚溜进了陕西地区,这也体现了当时农民军流动作战的风格,他们具有较高的流串性,往往是打一座城掠夺一番就跑,不会驻扎城内 。针对这种局面,崇祯帝提出指示,要求各地巡抚负责自己辖区的剿匪,洪卢二人就只追着全国农民军盟主高迎祥打 。上述了农民军的作战特点,那么明军针对这一特点,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城池坚守拖住农民军,集结周围主力再合围至城池处聚歼 。这个战术在崇祯九年应验,高迎祥在合肥久攻不下时选择转移目标向滁州围攻,滁州守军坚守不出等来了卢象升的主力,这一战将高迎祥骑兵主力消耗殆净,最终率残兵向西北突围至楚豫边界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正当这个时候,皇太极令阿济格率十万清军从长城喜峰口入关,直逼京师 。此时朝内本有人建议调卢象升进京统领各路勤王兵马,但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以卢象升肩负剿匪重任为由提出反对,并主动请缨做这个总指挥 。就后事看来,这个张凤翼无非就是害怕自己会像崇祯二年清军入京时的兵部尚书王洽一样,受到崇祯皇帝的处罚 。由于张凤翼怯战,阿济格在北京周围大小46战皆胜,攻下16城,俘虏十余万,在押送俘虏回国时,明军一路跟随却不敢交战,阿济格出关时留下木牌树于关口,上边写到“各官免送”,对明朝羞辱极大 。张凤翼害怕崇祯治罪,服大黄自杀,崇祯顾不上高迎祥残余,将卢象升调往北疆,担任宣大总督,在其到任的两年内,边防得以修整,军队得以重振,期间皇太极再想寇边时,见到宣化到大同一线的防御布置,即刻打消了进兵的念头 。
崇祯的续命稻草——杨嗣昌在外敌退去以后,明庭的重心又放在了平定内乱上,穷途末路的高迎祥也在卢象升调离后突出重围,进入了汉中地区,这一下就使洪承畴的压力斗升,他正忙于对付陕北的李自成,高迎祥进入汉中之后,就和李自成形成南北双线夹击西安的可能 。这期间另一位名将孙传庭被洪承畴挖掘出来,孙传庭带着几千人马开往关中地区剿匪,并负责截击可能由汉中往北攻击西安的高迎祥 。高迎祥由于没能攻下汉中府,在粮草匮乏之时只能往北攻打,而汉中府控制着陈仓线、古栈道线,迫使他只能走子午谷,也就是三国时期魏延想奇袭长安的那条路,孙传庭便用有限的人马于子午谷谷口设伏,守株待兔的活捉了高迎祥,这就令明朝廷上下振奋不已,崇祯帝亲自下令将高迎祥押回京城凌迟处死,致使全国农民军的士气大衰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高迎祥行军路线图)
正在这个形势下,一个人物的出现更加坚定了崇祯帝的剿匪信念,此人就是当年的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杨嗣昌 。在上一位兵部尚书张凤翼自杀以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当高迎祥被活捉后,杨嗣昌给崇祯帝提出了“明亡必亡流寇”的概念,他比喻边疆为人的胳膊,中原为人的心脏,外敌来了最多是断了胳膊,而流寇则是坏了心脏,这才是致命的 。杨嗣昌的这个概念正好迎合了崇祯帝剿匪的决心和信心,于是顺理成章的将兵部尚书的位置给了杨嗣昌 。随后杨嗣昌又为崇祯规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总战略,即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主战场,称四正,此战场内以攻为主;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外围战场,称六隅,此战场内以防为主 。也就是说以六隅抵挡外围的流寇进来,以及里边的流寇流串出去,再以四正剿灭包围圈里农民军的有生力量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杨嗣昌的战略阻止了农民军的流串与汇合,是针对农民军作战特点制定的计划 。在这个规划之下就需要有人来执行,由于卢象升被调往北疆,所以五省总理空缺,因此杨嗣昌向崇祯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 。这个熊文灿为何被挑中呢?就是因为他对付流寇有一套招抚的本领,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在福建招抚了走私集团头目郑芝龙,就是郑成功他爹 。熊文灿本想做个土皇帝,突然被召来剿匪自然是两眼一抹黑,好在他会笼络人,自己身为五省总理,对左良玉这种匪气十足的将领毕恭毕敬,最终也是通过左良玉将张献忠打服,张献忠走投无路时又暂时性的选择投降,寄居于谷城县陈洪范处帐下留用,这算明朝廷剿匪的又一大胜利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李自成行军路线图)
核心圈内的剿匪成果已现,李自成在陕西也被收拾的待不下去了,于是向南边一路逃到了四川,在四川接连攻下38座城,成都府被围 。洪承畴令孙传庭于外围截击设伏,自己追着李自成打了一路,李自成则带着追兵沿成都、天水、西羌、关中、汉中这么转着圈跑,一路被消耗着,最终被赶进了孙传庭的埋伏圈,落得18骑逃入汉中的深山老林 。要说全国性质的剿匪成果应当算是不错,这说明杨嗣昌的战略部署是明智的,这就使崇祯帝对其更加依赖和信任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杨嗣昌剧照)
而清国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在蒙古大青山集结部队,这也体现了清国的战略特点,就是一点一点的消耗明朝,不让明朝有一丝的喘息 。在这个节骨眼上明朝确实也疲惫不堪,特别是常年内外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崇祯帝在这个关头向群臣问策,他心里无非就是想要得到两个对策,一是如何筹集军费,二是如何退敌 。而当时筹集军费已经难以达成,面对满清铁骑确实也打不过,那么有一条出路虽然崇祯想走,但他却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就相当打脸,那就是议和 。当年崇祯杀袁崇焕时有一条罪名就是与皇太极私自议和,现在自己提出来不就证明自己是误杀忠臣的昏君?那么这个出路只能留给臣下来说,这个人恰好就是心领神会的杨嗣昌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杨嗣昌不仅大胆的说出了议和的缓兵之计,还帮助崇祯帝秘密的推进,当然,在议和的过程中,崇祯帝保留了老朱家皇帝的传统,牢牢地把控着权力,这让负责议和的辽东巡抚方一藻成了传话人,根本无法推动议和进程 。皇太极便放出狠话,称如果再不拿出诚意,那就在春夏之际发兵 。这个议和本来是秘密进行,却不慎走漏风声,满朝文武开始对杨嗣昌这个叛徒大肆弹劾,崇祯帝为了支持杨嗣昌,将为首的太子太傅黄道周贬为七品芝麻官流放江西,并提拔杨嗣昌为内阁大学士,任兼兵部尚书 。
卢象升回天乏术“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明纪》就在朝内弹劾杨嗣昌的这个阶段,皇太极再也等不住了,清国分兵两路攻明 。一路从墙子岭进军,该处属于蓟辽总督辖区,当清兵到达时无人把守,蓟辽总督吴阿衡与总兵吴国峻都在密云县给监军太监祝寿,可见明朝这个监军太监制度是多么腐败,此路清军顺利爬上长城后拆除该地防御系统,一路攻打到密云县,吴阿衡当场被乱军砍死 。另一路从青山口越过长城后深入迁安、丰润一线,两路清军在通州胜利会师,京师震动 。崇祯这时候还在埋怨朝内弹劾耽误了议和进程,急令正在清剿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洪承畴、孙传庭,以及各地总兵进京勤王,这也为李自成死灰复燃、张献忠复叛埋下祸根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 。人臣无亲,安有君 。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愆耶?处心若此,安可与事君 。他日必面责之 。”——《明史.卢象升传》由于卢象升在宣大地区对清防御经验丰富,故被崇祯召入京城拜为全国兵马总指挥,并授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口谕“总督候代”,意思就是打完了这一仗就不再是虚衔,给你扶成兵部尚书,而此时的兵部尚书是杨嗣昌,所以杨嗣昌后来对卢象升的陷害都是崇祯亲自种下的种子 。卢象升虽为进士出身,但却在行伍中历练许久,骨子里痛恨议和的做法,故而在觐见时,指着兵部尚书杨嗣昌、全国兵马总监军高起潜对崇祯说,我们三人都是带丧出征,不太吉利,这话明显就是不愿与此两位议和派一起共事,崇祯则安抚说议和都是辽东地方官的行为,与二位无关,定会协助你抗清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崇祯帝剧照)
安抚过后,卢象升便向崇祯指出清军有可能行军的路线轨迹,一是北京的皇陵、二是北京城、三是中都至北京的粮道;再概括完后再说出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与平定农民军时的办法相同,即抽调精英组建特种部队,趁机主动攻打清军营地 。这个办法就是卢象升在崇祯十年所上的《选用奇兵疏》,这个策略在滁州对付高迎祥时已经获得试点成功,所以是一个很成熟的战术 。崇祯帝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拨出三万两军饷,御马100匹、宫廷用马1000匹,用于其特种部队的组建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国榷》卢象升进入昌平筹办特种部队组建,并颁布了一道恒古未有的严厉军令,报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备战 。正当准备夜袭时,监军高起潜站出来反对奇袭计划,此时的高起潜可能也只是觉得天气晴朗,皓月当空,夜袭的时机不好 。而卢象升觉得局面已经到了不得不扭转的时候,于是未听高起潜之言,带着前队人马就冲向了清军大营,一顿厮杀后清军反应过来,当清军开始反扑时,卢象升才发现后续部队未至,因此不敢念战撤回营地 。回营后方知是高起潜将后续部队调走,偷袭之策宣告破产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高起潜剧照)
卢象升在此之后向崇祯帝提出重新分编军队,实际上就是要与高起潜分开,朝廷就决定将宣化、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划归卢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高起潜指挥,改任内阁首辅刘亮节为兵马总督 。卢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宣大以及山西总兵手里的兵员多为空响,所领之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保定 。大战在即,由于保定巡抚张其不发军饷,又传闻云、晋有敌情,大同总兵王朴借机离开,卢象升手里只剩总兵杨国柱、虎大威两路人马可用 。又因卢象升手下杨廷麟上书弹劾杨嗣昌,杨嗣昌认为此乃卢象升指使,于是将卢象升手下两路精壮人马调离他地,只给了他留下五千老弱残兵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戴孝上战场漫画)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14日),卢象升进驻巨鹿贾庄,高起潜统领四万关宁铁骑驻鸡泽,两地相距不过50里 。清军围至蒿水桥,卢象升派人向高起潜请援,可高起潜按兵不动,卢象升便只能带着五千老弱与三万清军鏖战,卢象升与清军对轰,炮弹打完后率众冲杀,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殉国 。杨嗣昌得知卢象升殉国后打死也不敢相信,他本来计划给卢象升定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哪知卢象升战死了 。当巡逻兵回京禀报卢象升死亡消息时,杨嗣昌令巡逻兵谎称卢象升失踪了,可巡逻兵大义凛然,死不就范,结果活活被杨嗣昌打死,死前高喊“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在杨嗣昌干扰下,卢象升战死80天后才入殓,卢象升家人申请抚恤两年无果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战死之后,高起潜手下的四万关宁铁骑不战自溃,想想也是,士兵哪知道卢象升手下一群老弱残兵,他们心中的战神都打不赢,自己又何必要送死 。随着战局的扩展,清军分八路横扫华北地区,最终入山东攻下济南府,城内城外死者十数万 。此时由于洪承畴、孙传庭和祖大寿的兵马相继赶到,形成对清军的两翼包抄,致使清军撤出关内 。明庭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清军不仅掠杀无数,多尔衮还在高阳处死了关宁锦辽东防线的创始人、前任内阁首辅孙承宗 。战争结束后,崇祯皇帝下令处斩了高起潜在内的36名高官,但杨嗣昌成为漏网之鱼 。此战过后,明庭继袁崇焕后再失去一名军事奇才,内外压力更加突出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崇祯自尽漫画)
综上可见,卢象升的去世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朝内轰动,还为朝廷的公信力造成影响,比如孙传庭在此后拒不就任崇祯的任命,崇祯帝气的将其下狱 。而随后农民军再次兴起,成为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一把利剑 。卢象升战死的第一负责人理当是崇祯帝,他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有识人之明,却无驭人之道,杨嗣昌是位有才干的臣下,但崇祯帝驾驭无方,导致将相失和,最终惹来大患 。
参考资料:《明史》、《明朝那些事儿》
其他网友观点为什么,因为崇祯竟然如此对待为他而战的忠臣良将 。
一直以来都很同情崇祯皇帝,历代亡国之君有酒色亡之、有暴虐亡之、有奢侈亡之、有穷兵黩武亡之 。唯独崇祯勤于政事、一心求治,颇有明君英主之风 。每每想起崇祯自缢殉国,江山破碎,都感到特别的惋惜 。所以一直我将大明之亡归咎为气数,纵使崇祯英明神武,奈何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直到,我知道了卢象升的结局,我才明白,原来崇祯就是大明的气数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生于公元1600年,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明史》记载卢象升‘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公元1639年在巨鹿贾庄被清兵包围 。高起潜坐视不救,终因炮尽矢绝,力战而亡,阵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大军包围大明京师,崇祯下诏令天下勤王 。卢象升以大名知府,募军一万,应诏勤王 。要知道,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关外连战连败,丧师失地 。关外成了狼窝虎穴,大明各级官员闻之色变,杨镐、熊廷弼、王化贞、袁应泰 。。。。。。凡是经略关外的大明重臣,没有一个得以善终,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可卢象升依然自募军队,前往京师,非要碰碰这个传说中难以战胜的敌人 。此举让崇祯深深的记住了这个忠职任事,勇于担当的大名知府 。随后便将卢象升升为右参政,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 。卢象升练得精兵两万,号‘天雄军’ 。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所有的敌人都将深深的畏惧这个名字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不仅武功强悍,文治方面在明末诸臣中也属顶尖 。为了保证大军作战的粮饷供应又不至于累民,卢象升于崇祯六年特上‘因粮法’ 。就是规定加征税赋只从全国纳粮在五两银子之上的户中征收,这是个能从根本上解决崇祯朝财政难题的方法 。如果崇祯能一直坚持下去,逆军定难以做大 。后又在总督宣、大期间,积极屯田、重整军务 。连败北方草原骑兵入侵,防备森严,军势甚盛,使得皇太极不敢再打宣、大的主意 。崇祯号令九边都要向卢象升学习 。
在明末乱世之中,卢象升无异是个另类 。乱世之时,天下崩坏 。高迎祥、李自成,动辄佣兵数十万,官军前去围剿往往只是远远的看着,而不敢与之作战 。而卢象升善治军,不吃空饷,爱惜士卒,号令严明,所过之处不扰民、不掳掠 。有一次卢象升军缺粮,卢象升就也跟普通军士一样,三天滴水未进,直到情况缓解,所以士卒乐于尽力 。
崇祯六年卢象升开始督军平乱,虽然是以文臣掌兵,但卢象升却是文武双全 。既善射,又能使一把大刀,臂力过人,战力强悍,寻常武将几个也不是对手 。与敌战,往往身先士卒,勇猛难挡 。一次与逆军作战,被射中额头,可卢象升仍死战不退,逆军惊惧,遂败走,其后更是相传‘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
至崇祯八年,逆军军势大盛,大帅曹文诏、艾万年皆战没,大将尤世威屡遭大败 。高迎祥拥兵三十万,李自成精骑五万,纵横东、西、南、北,无人能挡 。就连洪承畴这个曾经逆军的克星,此时也只是小心着不让逆军进入自己的防区,而不敢主动与逆军作战 。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刻,卢象升临危受命,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 。与洪承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联合作战 。其实逆军之所以难以对付,一是因为骑兵强悍;二是因为有大量九边精锐因各种原因哗变从贼;三是因为军阵布置合适,史载贼阵五重,饥民处外,次步卒,次马军,又次骁骑,老营家口处内 。官军与之战,往往击破其两重、三重便以精疲力尽,而后马军、骁骑、老营中百战精锐尽出,官军便难以抵挡 。而卢象升仅以两万步卒外加祖宽所统领的两千关宁骑兵,便先败高迎祥、李自成于汝州、后又大破之于确山、再于滁州斩贼首摇天动,贼连营俱溃,逐北五十里,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复又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最后又将之围于秦、楚、蜀之交万山中 。后来之所以孙传庭能以两万新募之秦军,而将高迎祥部全歼于陕西黑水峪全赖卢象升之功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统左翼军,贝勒岳托右翼军,两路进攻大明 。九月二十二日,岳托从密云北边墙子岭,破边墙入,斩杀蓟辽总督吴阿衡 。多尔衮则于九月二十八日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于京郊通州会师 。崇祯诏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携宣、大、山西三边精锐入卫京师 。卢象升积极谋划抵抗入侵请兵,在一次夜袭请兵营寨前更是发出了‘人必带伤、刀必见血、马必喘汗,违者斩’这一震古烁今,名垂青史的动员令 。如果不是在激战的关键时刻,高起潜暗中调走了卢象升的后军,这必定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如果此战成功必将给入侵的皇太极大军以重大打击,也同样将大大鼓舞屡战屡败的明军士气 。
只可惜,这时的崇祯已经接受杨嗣昌先定国内后御外敌的战略,想同皇太极议和 。但是由于两宋靖康之耻和忽必烈问鼎中原 。幸得太祖北伐成功,恢复中华,使得大明士子皆以文天祥为偶像,皆以两宋之教训惊醒自己,皆以屈从异族为耻、为大忌 。所以尽管萨尔浒损兵十几万、尽管王化贞损兵十六万、尽管袁应泰损兵十四万,也依然要向敌人发起进攻,否则便有失天朝威严 。我也十分赞同在当时两线作战的情况,应该集中全力应对一线 。但我们一起看看,崇祯君臣是如何做的 。
定下了与皇太极议和的战略后,崇祯与杨嗣昌就急切的想要实施,但如何能堵住朝中的悠悠众口就成了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于是卢象升这个以能战、敢战闻名天下的不世出之大才便进入了崇祯君臣的眼中 。首先得防着卢象升不能让他取得胜利,因为取得胜利马上就会给人希望,众人便会以此为借口坚决主战 。而如果卢象升能消极作战,最好是能有个大败,崇祯君臣便能借机跟众人说‘看,连卢象升这样战力强悍的大将都难以抵挡皇太极的进攻,试问这天下还有谁能挡住敌人 。既然如此,面对两线作战,帝国早已不堪重负,我们先喘口气先平定内乱,然后养精蓄锐、励精图治,再一举解决辽东之事 。’ 。我呸,你们的智商真是喂狗了 。
首先,你想利用议和,集中精力平定内乱,然后再解决关外问题,难道皇太极就看不出来?要知道皇太极不止一次,在崇祯快要消灭国内逆军的时候破关而入,牵制朝廷力量,致使平乱之事一再功亏一篑;
其次,卢象升一语中的 。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谁能从城下之盟重获利,即使要和,也要先立足于能击退敌人,让敌人感到获胜无望,才能实现崇祯君臣想要的那种议和效果 。
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卢象升,武能南征北战,战无不胜 。文能安邦定国,解决崇祯朝的财政难题,又不加重百姓负担,从根本上杜绝逆军的发展壮大 。就这样一个人,就这样一个忠臣良将,崇祯不思善加利用,反而要白白送给敌人去杀?
就因为卢象升明确表态,主战 。崇祯害怕他坏了议和大事,竟一度将卢象升解职 。随后迫于无人有能力与威望总督天下勤王之师,才又起用卢象升 。再度起用卢象升的崇祯君臣,此次更甚 。不仅将卢象升的大部分兵权剥夺,还断了卢象升部的粮饷 。这一点连京师郊外的百姓都看不下去,‘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咸叩军门请曰:天下汹汹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 。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 。’父老乡亲不忍忠勇之士未亡于战阵,反死于饥饿,纷纷‘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 。’ 。绝望的卢象升,扔抱有忠义必死之心,率军前至巨鹿,与皇太极大军交战 。史载‘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愤怒他非得出战,竟然污蔑卢象升未死 。由于卢象升部下和尚有良心之士,皆据实所言‘卢象升已战死’ 。杨嗣昌便派遣自己的手下去核实,其中一人名叫俞振龙,坚持说卢象升已为国尽忠 。气恼的杨嗣昌命人鞭之三日夜,临死前,俞振龙大呼‘天道神明,无枉忠良’ 。在卢象升战死八十天后,才得以入殓 。在杨嗣昌剿贼失败而死后,卢象升家属才得到抚恤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每每看至于此,我便气愤不已,忠良得此遭遇,崇祯安能不败?联系到后来孙传庭战死,崇祯竟然以为是诈死逃脱 。再看看洪承畴松锦战败,崇祯立即就荫子、追赠荣誉、筑坛亲祭,我就呵呵了 。无怪乎卢象升战死后,天下震动,除了震动卢象升以兵部尚书总督天下勤王之师而战死 。更震动的是,以卢象升之忠勇竟落得如此结局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忠职任事就是死路一条;畏敌避战、保存实力才有生机 。
长此以往,勇于担当、忠于朝廷的文臣武将,都被杀光、杀尽了,那这天下可不就剩下了亡国之臣 。以崇祯如此行事,这天下安能不亡?所以说知道了卢象升的结局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崇祯就是大明的气数 。
其他网友观点明末崇祯年间,明军中有三大精锐王牌,分别是源自蓟辽的关宁军,由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等人创建;源自陕西的秦军,由孙传庭创建;还有一支,就是源自大名府(古地名天雄)的天雄军,创建者就是卢象升 。
天雄军是明末三大精锐中唯一一支全军战死的明军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突袭京师 。时任大名府知府的卢象升募兵万人勤王 。第二年,崇祯谕令卢象升负责练兵 。
卢象升在大名府,以同乡、亲友关系招募军队,组建了天雄军 。正是由于将士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让天雄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异常强悍 。因为将士之间都是亲戚、乡邻、好友,如果一人受伤或者战死,其他人就会跟敌人拼命,反而会越战越勇 。这也是天雄军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绩,最后战至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 。
我们经常说,由一只绵羊率领的狮群,是打不过由一头雄狮率领的绵羊大军的 。天雄军的士兵本就不是绵羊,而卢象升虽是文人,却是一位严于律已,可以跟将士同甘共苦,且箭术非凡的“领头雄狮” 。
《明史》云:“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必是杀敌勿尽 。而贼寇皆说:“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最辉煌之战就是汝阳大战 。当时,军中断粮三日,卢象升同士兵一样,“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军无怨言,无人逃亡 。卢象升率数万明军将闯王高迎祥的几十万大军击溃,之后又在确山击败高迎祥重新聚拢的二十余万大军 。
卢象升率天雄军,自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到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与民军数十战皆胜,将闯王高迎祥打到遁入山中,彻底扭转了不利的局势 。
崇祯九年,皇太极建立大清,阿济格率清军攻入喜峰口劫掠 。卢象升率军进驻京畿,并在京师附近操练兵马,清军闻之不敢进犯京城 。相比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袁崇焕自山海关入京勤王,他的部队行走的路线的确有点莫名其妙 。如果袁崇焕早到京师,秀一秀肌肉,估计皇太极就不往京城赶了,中途就撤了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到了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这年冬天,清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侵 。
崇祯此时却是和战不决 。真的不能理解崇祯到底在考虑什么,清军屡次入关,都被明军挡回了,继续打就是了 。明朝的灭亡,崇祯的确要负很大的责任,该断的时候不断,罢免和屠杀起大臣倒是干净利落 。到明朝灭亡前,关于是否迁往南京的事情,也同样是犹豫不决,最后只能煤山自缢了 。
想当年,朱元璋时期,大臣在家晚饭吃什么,甚至悲伤流泪,都被朱元璋探知了 。而崇祯却似消息闭塞一样,连将领的作战情况,是否战死都不能准确得知 。
有了这样子的崇祯,也就注定了卢象升的悲惨结局 。
当时,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主张议和,而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 。卢象升亲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大战于庆都 。
看看杨嗣昌这时候都做了什么 。
第一步,杨嗣昌在朝内先夺了卢象升的尚书等职 。
第二步,杨嗣昌又让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牵制卢象升 。
第三步,杨嗣昌觉得还不够,再指使巡抚张其平“闭闉(城门)绝饷”,把卢象升晾在野外,断绝粮饷 。
第四步,杨嗣昌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够整死卢象升,于是又谎报云州、晋州有军情,让王朴带走了卢象升大部分的兵力 。
看到这里,就明白大明是怎么完蛋了吧,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自己的大将马上就要被人害死了,崇祯却跟个瞎子一样,安静的待在京城 。卢象升之死,真是比岳飞还冤呀 。至少宋高宗赵构还是很清楚要做什么的,而崇祯却是两眼一抹黑,很勤俭,却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
可怜的卢象升这时候只能是“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 。当时的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前往劝解卢象升,希望卢象升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愿意自带干粮,成军十万,跟随卢象升作战 。
卢象升可以走么?不可以 。如果他撤军了,杨嗣昌就会将一顶畏战避敌的大帽子结结实实的扣在卢象升头上 。以崇祯的个性,会认为卢象升欺骗他,先主战,又逃跑,必然会杀了卢象升 。
卢象升只能选择战死沙场,宁可“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 。卢象升是宁可粮尽力绝,随时战死疆场,也不愿再连累父老乡亲了 。父老听毕,“众号泣雷动”,纷纷将自家的粮食拿出来作为军粮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卢象升有了粮食,率五千残军继续行至巨鹿贾庄,遭遇清军 。卢象升派人向距离此地仅五十里,拥有数万大军的宦官高起潜部求援,“不应” 。
杨业当年被俘绝食而死,是因为潘美、王侁援军不知道他败了,而是认为杨业已胜,并非故意不救 。这高起潜可是收到求援之后,故意不救的 。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当年杨业之死,责任并不大的潘美被降职,又被冤枉,承担了千古骂名 。而这名阉党大太监高起潜却什么事都没有,甚至还和杨嗣昌联手,继续陷害明朝的另外一位大救星孙传庭 。最后,高起潜竟然还安然的投降了大清,这就是被崇祯和南明皇帝信任的阉党所干的事情 。真的无法理解,崇祯到底是在做什么,该用的人不用,该杀的人不杀,不该杀的人倒是杀了一堆,无语呀!
此时的卢象升,兵力不足,又外无援军,清军“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卢象升手执兵刃,奋力死战,“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卢象升力战而亡,壮烈殉国,享年39岁 。
卢象升身边的随从杨陆凯,担心清军屠戮卢象升的尸体,“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忠诚志士为“显者殉,一军尽覆” 。名震天下的天雄军,随着卢象升的阵亡,全军战死,仅有个别人得以逃生 。
卢象升阵亡,三郡之民听闻,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
太监高起潜听说卢象升战败,率军逃跑 。而杨嗣昌却为了污蔑卢象升临阵逃跑,唆使人说卢象升并未战死,而是逃跑了 。
但忠义之士自古皆有之,虽少,却从未缺席 。
杨嗣昌派去查探卢象升是否战死的三个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龙,“归言象升实死 。嗣昌怒,鞭之三日夜 。”俞振龙将要被打死的时候,怒目道:“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同样因为不肯修改战报,坚持卢象升已战死的结果,被杨嗣昌处以极刑 。
崇祯呢?那是又瞎又聋,继续被奸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卢象升战死,停尸八十多天都没让家人收敛,他竟然毫无动作 。最后杨嗣昌败死,在众多大臣的请求下,崇祯才追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允许祭葬 。还是到了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了卢象升 。和北宋杨业一样,卢象升被赐谥号“忠烈”,并建祠奉祀 。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文章插图
数年之后,另外一位战死疆场的秦军主帅孙传庭,也同样被崇祯认为诈死逃跑,不予荫封 。倒是真正投降了清军的洪承畴,被崇祯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祭奠仪式 。
崇祯如果见到了朱元璋和朱棣,估计要立定挨打了:“留给你的锦衣卫、东厂,都做什么去了?”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崇祯刚愎自用,毫无识人用人之法,做事表面是杀伐决断,实则优柔寡断,疑虑重重 。崇祯做皇帝,大明不亡倒是没天理了 。只是可惜了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这些为大明尽心竭力,以死相报的文臣武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