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明?
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 。很多答案没有说到最本质的地方 。
文章插图
古代皇权也好,权贵宗族也好,他们垮台崩溃的最大原因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派系的争斗 。不信你可以数一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成千上万,可事实上,真正成功了的农民起义凤毛麟角 。
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尽可能的平息内部的纷争 。
因为内部纷争最激烈的时候,往往就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几乎围绕太子之位的争夺,都是能够震动天下级别的政治斗争 。历代史书上,围绕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无数场激烈而精彩的较量 。
此外,嫡长子是随着皇子出生就确定了身份的,这在古代讲究礼法的文化背景下,显得天经地义,而且容易判断:皇帝原配皇后生出来的第一个儿子(或者存活到继位时年纪最大的儿子),就是嫡长子 。
文章插图
但如果你说皇帝几十个儿子里,谁最为贤明,试问,“贤明”的标准是什么?谁说得清楚呢?在皇帝眼里看来,只有“偏爱”,没有“贤明”,在臣子们看来,也是瞄准了皇帝偏爱谁,就去支持谁,或者是出于别的动机靠拢皇子(比如皇子们的外戚和死党),这样一来,皇子们就分化成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帮派,进而带动官僚集团也形成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帮派 。
康熙一定很熟悉这种滋味,“九子夺嫡”简直成了康熙晚年的梦魇,继承人的位子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动荡,进而引发朝局动荡,像明珠和索额图,都陷身这场巨大的风暴,索额图甚至都要走上反叛夺权的道路了 。
可见,确立继承人,不止关系到天下,也关系到皇帝自身的安危 。几个皇子剧烈争斗的结局,有可能是某一派势力壮大起来,甚至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乃至生命,李渊和李世民,我说的就是你们 。
而朱棣死前对权力的敏感,也相当明显的暴露出皇帝的隐忧,如果你当了二三十年皇帝,太子熬到了三四十岁,他会不会着急夺权,进而把老父亲拉下马来?这是老皇帝们不得不焦虑的问题 。
文章插图
立了嫡长子,就相当于给接班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哪怕当了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太子,你也别着急,慢慢熬,皇位迟早是你的,但如果立所谓“贤明”,那今天还“贤明”的皇子,明天,后天,还会“贤明”吗?
人是不能放在显微镜下面看的,一看,全是毛病,这在平时生活中也就罢了,可在政治漩涡里,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是隐藏的炸弹 。
李承乾和李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李承乾是嫡长子,出生就是太子,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李承乾人生轨迹偏移,所行所为很是乖张,李世民对他非常不满,而李泰则不然,又是给已逝的母亲修佛像,又是找文人墨客编书,各种表现,在李世民眼里那是相当“贤明” 。
李承乾不甘心失败的命运,意图谋反夺权,被李世民镇压,李世民心碎的同时,打算立李泰当太子,没想到,“贤明”的李泰此时急于求成,暴露出了真实嘴脸 。
文章插图
他先是私底下威胁唯一的竞争者李治,接着就是在李世民面前信誓旦旦说“一旦继位,就杀死自己的儿子,死后传位给弟弟李治”,被褚遂良戳破他的虚伪,“贤明”的表象背后,是赤裸裸的对权力的渴望,李世民深感绝望,不得不传位给李治 。
然而,李治是“贤明”的吗?起码李世民不这么认为,但李治有他的基本盘——舅舅长孙无忌堪称国之干柱,可以助力李治 。李世民再英明,最后也不得不走上妥协的道路,和自己的儿子,官僚集团达成了一致 。
同样的案例,还发生在了隋文帝身上,只不过,成了反面例子,他和皇后独孤伽罗,被杨广的“贤明”打动,对嫡长子杨勇的所作所为不爽,于是,毅然自己推翻嫡长子继承制,改立杨广当太子,事后证明,杨广离“贤明”还差得远,直接几波操作,葬送了大隋王朝 。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贤明”与否,是不作数的,历史上当然不乏皇帝眼光精明,挑选出“贤明”的继承人的案例,比如朱棣挑选隔代朱瞻基,康熙挑选隔代弘历,都展现出极佳的眼光 。
总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是最为稳定的一条接班之路,任何偏离,只会带来动荡不安,一旦以“贤明”为标准,又会立即引发类似“九子夺嫡”这样的内部争斗,轻则搞乱朝堂浑水,重则亡国乱天下,所以,只好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了 。
其他网友观点立嫡立长不立贤,这是古人经过无数次血的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 。
古代社会没有婚姻法,当权者娶多少老婆是不受限制的,尤其是皇帝,那就更随意了,老婆多了,生的孩子随之也就多了 。
文章插图
当权者为了让自己的既得利益天长地久,所以对子孙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也非常大,四五岁开始就找最优秀的先生来教授,试想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哪一个不是文武双全,哪一个不贤明?
东汉末年,乱世奸雄曹操,在嫡长子曹昂死后,没有明确立次子曹丕为继承人,而是让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相争,结果呢,三兄弟为了世子之位,斗的如同水火,当曹丕上位之后,对两位弟弟是无底线的打击报复,曹彰暴毙,曹植侥幸生还 。
文章插图
何为嫡长子?嫡长子就是皇后生的第一个男孩,具有唯一性,皇后生的其他男孩都是嫡子,所以除了皇后的孩子以外,皇帝其他女人生的孩子是无权继承皇位的 。
贤明与否,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皇帝的儿子那个不贤明?谁敢说皇帝的儿子不贤明?那不是找死嘛,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拼的你死我活,若不是康熙睿智,其能不能善终,都很难说 。
文章插图
皇帝在立储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立嫡子,若皇后无子,那么就立长子,这样可以避免皇子之间为了皇位手足相残 。
四世三公的袁绍曾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军阀,其最大的败笔不是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而是败在了立储上,袁绍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加一个外甥都手握重兵,按照宗法制度,应该立长子袁谭,但是老袁想立幼子袁尚,这无疑是在制造分裂,袁绍活着的时候,三兄弟还不敢明着对干,可老袁一死,三兄弟便开始了手足相残,导致最后全被曹操给收拾了 。
总而言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立嫡立长不立贤是最佳的选择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手足相残给当权者带来的危害 。
其他网友观点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
康熙废黜太子胤礽之前,朝廷相安无事,其它皇子也不敢有啥异心 。一切都很平稳 。但当康熙忌惮胤礽势力,拿下他,并让群臣推举贤能阿哥担任储君后 。朝局马上就乱了 。
因为一个人是不是嫡子,很好判断 。胤礽打娘胎生下来就是嫡子,谁都不能否认 。可贤明没有标准,很难判断 。除胤礽外,康熙其余二十几个儿子,哪个贤明,谁说的清楚?
文章插图
有的人看似愚蠢,但说不定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有的人看似贤明的,但说不定是胸无点墨,全都是装出来的 。
有的人小时候聪明,可是越大越蠢,比如北宋神童方仲永就是典型代表 。有得人小时候很愚蠢,可是越大越精明 。
而且这都还不算什么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客观事实,往往会有相反的评价 。
比如一个人性格宽厚温和 。正着说,是以仁治天下;反着说是窝囊,不敢得罪人 。
比如一个人平时刚愎自用 。正着说,是乾纲独断,杀伐果决 。反着说是残暴不仁 。
比如一个人崇尚清静无为,正着说,是垂拱而治,爱惜民力 。反着说是碌碌无为 。
总之,官字两个口,正说反说都有理 。没谱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
文章插图
康熙让大伙推举贤明时,大伙都觉得八阿哥胤禩贤明 。可康熙不认可 。
他总觉得胤禩不够格 。为了让胤禩死心,他甚至还说出了诸如“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之类打击胤禩的话 。
这真的是让人很无语 。
胤禩也是倒霉到了极点 。明明是自己阿玛下旨让群臣推荐贤明 。他才崭露头角的 。结果就因为自己不对皇阿玛的味口,别说是储君了 。搞到最后,连儿子也做不成 。
所以什么叫贤明,什么叫不贤明 。这是很难判断的 。你觉得贤明,人家不觉得 。你觉得不贤明,可大家觉得贤明 。你与反对者之间就这么吵吵,最后啥结果都没有 。
文章插图
既然如此没效率,那还不如立嫡子呢 。至少立嫡有标准,有谱,不存在扯皮的空间 。
一旦新君确立,那么大臣们就可以马上开始站队,不用担心储君不明,站错了队,轻则被发配边疆,重则夷灭三族 。
大臣们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爬到了人上人的顶峰 。结果还要像赌徒一样豁出性命去梭哈,除那些野心家,谁能受得了这种刺激?
因而古代普遍都是支持早立新君,认为立嫡是最完美的继承制度 。
对于皇帝来说,立嫡也是利大于弊 。因为古人平均寿命短,皇帝也不例外 。像康熙这种活到快七十的人,不常见 。
古代大多数皇帝,基本都活不到见到儿子长成年的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如果皇帝一意要立贤,那么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贤明的儿子还没培养出来接班,老皇帝就咽气了 。
最后,大臣们与太后商议,要么是立嫡,要么是立长,要么立皇帝的弟弟之类的人,尽快稳固政局 。
再不然就是立幼,搞垂帘听政,遥控傀儡小皇帝 。
至于贤明的皇子,往往不受待见 。(谁愿意伺候一个精明强干的皇帝?)
文章插图
如果老皇帝一通瞎折腾,折腾到最后,搞成垂帘听政了,那就搞砸了,糟糕透顶 。
康熙,得亏他是活的长 。如果他正好卡在废掉胤礽后,而群臣们又在争论到底该立哪位贤明皇子继位之间的空档期死了 。那清朝的历史就有意思了 。
弄不好,支持胤禩的人和支持胤礽的人,还有大爷党,四爷党,会打得一地鸡毛 。清朝也会因此而内斗得元气大伤 。
所以说,康熙在年近六旬的时候,弄出这一出好戏,其实很冒险,不理智 。
像这种情况,中国历史上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尽快“立贵”,也就是除嫡子之外,让身份最高贵的皇子担任储君 。或是立长,让处世最长,见识最多且最成熟的皇子担任储君 。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政权出现不该有的跌宕 。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 。古代继承制度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平稳交接政权 。嫡子继承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而立贤则不行 。这就是古代立嫡不立贤的关键原因 。
后来雍正搞出的“秘密立储制”,其实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续 。
乾隆虽然是庶出,还是老四,但奈何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所生的嫡长子很早就死了,她也没有再生,而她本人也在乾隆登基前就死了 。另外,乾隆的另外几位哥哥,也全都早死了 。乾隆便由老四,晋升成了老大 。没有嫡长子,且乾隆又是实际上的老大 。所以乾隆继位是实际上的嫡长子 。
等到乾隆立皇储的时候,他立的第一个秘密皇储便是嫡长子永琏 。后来几经波折,乾隆立了嘉庆 。
嘉庆虽然不是嫡子,但他母亲令妃受宠,他属于“贵子” 。子以母贵,他的继位也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贵的嫡长子继承制标准 。
文章插图
【古代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明?】后来的道光、咸丰、同治,都是变相的,或者就是嫡长子 。他们的继位,最后都是稳稳当当的,没有造成政治风波 。反倒是光绪这个不伦不类的继承者,搞出了一堆烂事 。
推荐阅读
- 女人为什么容易怕冷?女性常吃什么可以保暖?
- 近视是怎么样形成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近视?
- 预产期推迟是什么原因?预产期为什么会推迟?
- 婴儿为什么会打嗝?如何有效缓解婴儿打嗝?
- 冬天老人为什么没有食欲?老人没有食欲吃什么好?
- 孩子蹭被子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 青少年为什么会头痛?如何缓解青少年头痛现象?
- 宝宝咬人是怎么回事?宝宝为什么咬人?
- 三十而立 30岁男人要迈过三道坎
- 超人为什么穿紧身衣 超人穿紧身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