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为什么能察病?

望舌,中医称之为“舌诊” 。历代医家对舌诊非常重视因舌黏膜上皮薄而透明,其血液供应极为充足,舌乳头变化极其灵敏所以舌象是体内变化的非常灵敏的标尺,犹如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 。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病性寒热及病位深浅、病情进退、病势预后等 。
舌诊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舌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 。心主血脉,心血上荣于舌,之运动受心神支配,心与舌犹如根本与枝叶密切相连;脾为后天之本,司饮食运化舌居口中司味觉故又有“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之论 。舌与脏腑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循行,如心经之别系舌本,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等等 。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与舌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 。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象关系更为密切望舌如何察病呢?望舌的内容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而生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统称舌象 。望舌质包括诊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几个方面;望舌苔包括苔色、苔质两个方面 。因此,舌象的内容极为丰富判断正气强弱如舌体活动灵活,舌色淡红润泽,说明正气强盛,津液充盈;舌质淡白不泽,晦暗不鲜,说明阳虚气弱,阴血不足;若舌质暗淡无泽,舌苔全无,多属胃气衰败 。
分辨病邪性质如虚寒病人舌质多淡,舌苔多白;实热病人,舌质多红绛舌苔多黄燥;痰湿内盛,舌多淡胖,苔多白腻;瘀血内停,舌多青紫,或有瘀斑等 。
区别病位浅深舌苔的薄厚足可反映病位的浅深,特别是外感病更为明显,如舌苔薄白,多见病之初,病位尚浅(表证);苔厚则表示表邪渐而入里,或里滞已成 。又如舌质红病多在气分,舌绛则温热之邪已人营血 。
推断病势进退察舌苔常可推断病势进退,如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进;由厚转薄,表示病邪渐退;舌苔由白转黄,由润转燥,表示由寒化热,热渐伤津;舌苔由燥转润,常表示津液渐复 。
判断病情预后诊察舌质、舌苔可借以推断病情估计预后 。如舌苔由厚渐退,是邪气渐退,正气渐复,预后良好;本有厚苔,突然舌苔剥落,舌面光莹,不生新苔,多属胃气衰败,预后不佳 。
望舌在临证中虽然能诊察疾病的虚实、寒热、里推断病势的进退和估计预后,但还必须结合其他各诊,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29.“察言观色”就能断病吗?
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称为“四诊” 。“察言观色”就是望诊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有经验的“神医”,对某些病证确能“望而知之” 。因为任何疾病,必有某些异常征象表现于外,诊病时就可依据这些外在表现来推断寻求内在的病变本质 。但望诊只能察神辨色,不能闻声别味,更无法了解病情的变化及诊治经过,也不能了解脉象的变化 。因此临床察病必须“四诊合参”,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方可对病证作出恰当而正确的诊断 。
“察言观色”实际上应包括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形体、姿态诸方面,从全身到局部,都可观察,中医特别要察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和舌象的综合变化)对三岁以内的小儿,还要察看示指经络(统称小儿指纹) 。
望神“神”,即所谓“精神”、“神气” 。如一个久病重病的患者本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反见精神亢奋,意识清晰;或本见言语不清,时断时续,突然反见言语清亮,喋喋不休,想见亲人;或本见面苍淡,暗不泽,突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或本来食欲全无,饮食不进,突然食欲大增,急求进食 。凡此种种,要警惕“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这可能是暂时出现的“精神好转”的假象 。
望色主要是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变化中医将面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简称“五色诊”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病人“气色”的变化很重要,不同的色泽改变,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病人面色萎黄不泽,多为气血虚弱的表现;面色虚泛(肿)而黄,则为水肿的征象;若病人不仅肌肤面色黄,两目白睛(巩膜)黄染,小便亦黄,则为“黄疸” 。又可根据色泽变化区别阴阳,若色黄鲜明如橘皮色,则为“阳黄”,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或阻塞性黄疸(因胆汁瘀阻引起);若色黄晦暗如烟熏,则为“阴黄,可见于肝硬化肝癌等出现黄疸 。
当然,要查清真正的原因,要结合其他诊法及现代理化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
望形体主要观察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外观体型等情况 。病人形体的强弱可以“望而知之”;形体胖瘦,古人有“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等经验之谈,肥胖者多高血压、冠心病;瘦者多慢性消耗性病,如肺痨病 。形体外在的某些异状也常有诊断参考价值 。诸如鸡胸、龟背、罗圈腿等畸形,间隙增宽,为内伏痰饮,见于肺气肿;单腹胀大,四肢反瘦为“水臌”(腹水),当然还要进一步检查,方能“辨证求因”,然后“审因论治” 。
【望舌为什么能察病?】望动态是指望病人的动静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对某些病证也能“望而知之”,如病人两手扶膝,俯首而坐,喘促不宁或喉中痰鸣,可见于哮喘;病人活动突然中止,以手护胸,面色青紫,多为心绞痛发作;病人弓腰蜷卧,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屈膝转动艰难,多为腰痛 。所有这些动态变化,必须全面诊察,方能明确诊断 。总之,“望而知之”是从望诊作为突破口,结合其他诊法,系统而全面的诊察,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样才能成为“神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