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 内卷,要向“星辰大海”去破 深圳,再造一座未来汽车之城( 二 )


保时泰启示录
千禧年前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草创,一批外国汽车品牌通过进口和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那时一切皆有可能,仿佛限制中国汽车产业上限的,只剩下业者的野心和想象力。几乎与此同时,除了奇瑞、长安、吉利、比亚迪、长城这批快速崛起的本土“自主品牌”之外,波导、春兰、美的、奥克斯等完成原始积累的“外行”,也纷纷杀入大潮将起的汽车蓝海,回头来看,我愿称之为外行跨界“新造车运动”Beta版。
在技术、设计和品牌水平起点较低、整体弱势的情况下,本土自主品牌掀起市场“探底”的价格战,试图凭借成本优势从低端夺回市场份额。成效也显著,总体能与合资和进口三分天下。
但也落下了老病根儿。“低质低价”成了中国汽车的标签,过低的利润率也让不少“华系车”陷入低端山寨的路径依赖,长期被锁死在底层和末流——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内卷——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不用想了,如果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够便宜和长得保时捷,那么这种理念和思维只会不断循环并自我强化——消费者需要你更便宜且更像保时捷——直至要了企业的命。
这种内卷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直至不久前众泰破产才算告一段落。
好险我们没有变成印度
我们的种族天赋除了基建和种菜,还有让几乎一切高科技“白菜化”的祖传艺能。以廉价从低端杀入逐步上攻,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心法。没有它们步步进逼,合资和进口汽车没有降价的动机和动力,汽车也不会从奢侈品变成一般商品走入千家万户,我国更不可能依托全球第一的产销规模和产业基础发展和积累技术和经验——没有这个,尽管我们仍有全球第一的市场规模和消费实力,最多也不过是个高配版的印度,外国资本和品牌的经济殖民跑马地而已。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Low”或许是后发劣势时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但它不是目标,更不是彼岸归宿。前路的坑,在你选定路线迈开步伐之前就已经在那儿了,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坑在眼前了才想辙就晚了。
有的企业也像深圳一样,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了必要手段。2010年前后,自主品牌迎来“至暗时刻”,合资品牌将价格区间下探至10万元以下。这在传统上一直都是自主品牌的“安全区”。以此为分水岭,有的品牌进一步价格下沉避免跟强势合资们刺刀见红,有的品牌开始痛定思痛,摸索“未曾设想的道路”,开始发力自主研发和工艺提升,试图摸高上攻。
上一轮“新造车运动”Beta版的“外行”,大多数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大部分内行,浪花淘尽英雄,中国年产销2000万+的市场已进入历史性拐点开始收缩,奇瑞已不复当年雄姿英发,比亚迪、长城、吉利上了几级台阶各自精彩,长安也在转型阵痛中重新出发……
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中,2021年比亚迪以9426件有效专利稳居榜首,甩开第二名长安汽车4183件,远超北汽新能源、上汽、蔚来。1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公布比亚迪新增283项专利,其中涉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固态锂电池、电池热管理、指纹比对等技术。
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在国内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前五。随着2021年补贴完全退出和海外电池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比亚迪正在围绕新能源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砸钱砸出个“宁”妹妹,下大棋不能算小账
2011年,我国政府就规划,未来10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而使用外资动力电池的产品剔除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目录。此项补贴,直至2019年才首次面向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有人说是泡沫,有人说是虚假繁荣,还有人说退潮之后要看谁光屁股。这笔天文数字的补贴像从天而降掌法砸下来,自然是整个行业鸡犬升天。“骗补”,也就成了除“电动爹”外最多人等着看笑话的话题。但我们反过来从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下大棋”角度来看,砸钱只要砸出一两个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这种在全球、全行业、价值链上下游都举足轻重,且具有标准制定、技术引领和定价权的关键节点式龙头,这波就不亏。
讲到这里,终于可以把逐渐忘记标题的大家重新拉回到这文章的主题——
为什么深圳的科技企业都开始造车?
说白了,跟经济和时尚一样,内卷,也是有周期的。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一波产业革命,然后经济突破平台期,蓬勃繁荣,人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仿佛人类社会从此一路高歌猛进,Happily ever after——但这怎么可能呢?上一波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为标志、由信息技术革命点燃的科技革命,叠加经济和贸易全球化浪潮、中国改革开放、入世等一系列变革,深远重塑了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这一轮逆全球化、经济脱钩和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全球各国反复的疫情,彻底颠覆了延续既有格局和模式下继续繁荣的条件和基础。推动全球化的旗手变成了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和挑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