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洞“拍照”的科技含量

给黑洞“拍照”的科技含量给黑洞“拍照”的科技含量
文章插图

由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M87黑洞新图像。
201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发布M87黑洞“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幅黑洞图像。
近日,他们再次公布M87黑洞新图像。与之前的图像相比,新图像显示出更多细节,更为清晰。
给黑洞“拍照”的“相机”,并非我们一般概念中的望远镜,而是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射电望远镜。
光和无线电本质上都可视为电磁波,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波长不同。人肉眼可感知的光波长度在380纳米~750纳米间,我们也将这一范围内的光称为可见光。而天文学家所关注的无线电波段,波长在1毫米到几十米之间。这些无线电信号在天文学里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射电信号”。
射电天文学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193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扬斯基在进行短波通信干扰源研究时,发现一个来源奇特的信号源。经过反复试验和分析后,扬斯基认定,该信号源并非地球上的发射装置,而是宇宙中的遥远天体。自此,天文学家才认识到天体射电信号的存在,并在这一波段上加以研究。
大部分射电望远镜的外形,和我们日常接收卫星信号的“大锅”天线相似,主体是一个抛物面形的反射面。无线电信号通过反射后,汇聚在望远镜焦点的接收装置上,再输入到望远镜后端的分析记录仪器中作进一步分析。射电望远镜一般都装配有能调整指向的机械装置,以驱动射电望远镜指向不同天体,还可跟踪天体,保持持续观测。
在天文观测中,望远镜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与波长和望远镜口径相关。由于射电信号波长比可见光信号波长高出不少,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口径也要相应扩大,才能保证分辨能力不降低。同时,波长增加后,对望远镜镜面精度的要求会随之降低,也为制造更大口径望远镜提供了可能。目前,最大的可动射电望远镜口径已达110米,比光学望远镜口径大不少。
有一类特殊的射电望远镜,依托天然低洼地形修建,口径可做得更大。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修建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达365米,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世界之最”已属FAST。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分布于不同位置的射电望远镜,还可进行联测,形成一个等效口径更大的望远镜,能进一步提高观测的分辨率。M87黑洞“照片”,就是通过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望远镜联测得到的。此时望远镜的等效口径,与地球直径大小相当。
既然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信号,那为何又能拍出“照片”呢?实际上,射电望远镜的“杰作”体现的是信号强弱起伏。在对信号进行可视化处理时,信号更强的地方给予更亮的视觉效果,用美观的颜色进行着色后,就变成了直观照片。
【来源:解放军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