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4 月 29 日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有哪些重要意义?( 二 )


“天和”自带的动力系统能够自行维护轨道,并可以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在轨补加推进剂。
“天舟一号”成功试验的在轨加注推进剂技术,在数年后的今天,终于将得到应用。同时,安装与小柱段、与大柱段之间的一系列动量轮模块,将能够使空间站在运行过程中缓慢改变姿态,减少燃料消耗。而且“天和”核心舱还自带离子发动机,这种极高
比冲
的发动机将能够进一步节约宝贵的燃料,这些措施都可以让核心舱能够在轨运行得更久。
“天和”模块化、标准化的舱内科学实验机柜与安装在科学实验机柜中的标准实验单元将使太空实验变得更加方便
——只要遵循同一个技术标准,它们都将能够被装入科学实验机柜中,既方便了航天员的操作,也提高了科学实验机柜的使用与周转效率。同时,在实验机柜的运行过程中,海量的实验数据将通过核心舱自带的高增益天线不断下行至地面,方便地面的科研工作者们实时掌握空间站内科研载荷的工作状态。相信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的开展,我们对于太空环境将会取得新的认识。
“天舟”“神舟”蓄势待发精彩仍将继续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今年的后续任务吧。
“长征七号”与“天舟二号”仍然在紧锣密鼓地组装中。下个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满载着补给物资与“天和”核心舱开展对接工作,在预定轨道上静候航天员们的到来。
“神舟十二号”的乘员组也在为“天和”的在轨任务开展训练,航天员乘组呼之欲出。距离上一次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已经过去了4年有余。上一次,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生活了33天,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目标。
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4 月 29 日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有哪些重要意义?
文章插图

今年,中国人将重回太空,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进入载人航天常态化的新时代。
因为今年还有第二批航天员乘组出征。他们将接替第一批乘组,在太空中继续执行在轨飞行任务。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将获得更多关于空间环境对航天员长期影响的第一手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十分珍贵的,即便是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在各种期刊上所披露的内容也只是冰山一角。
还是今年,“天舟三号”也将启程前往“天和”核心舱,接替“天舟二号”,提供更多的物资,开展更多的空间站运行关键技术实验,保障核心舱的在轨运行,满足核心舱内的航天员的生存需求。
任务仍将继续。
明年开始,“天宫”空间站将进一步扩展:两个实验舱“问天”、“梦天”将先后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它们将分别与核心舱对接,在两个实验舱完成对接之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期就将结束。
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4 月 29 日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有哪些重要意义?
文章插图

到那时,极大扩容的科学实验机柜将让“天宫”空间站化身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届时,除了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之外,科研人员也将进入太空,成为“载荷专家”,更高效地在轨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这些建设,我们将看到一个完全可以预料得到的未来——进入太空的门槛势必降低。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在未来也可能有机会遨游星海。
几年后,“巡天”太空望远镜也将启程前往太空,与空间站共轨飞行。
太空望远镜将会把它的目光聚焦于深邃浩渺的宇宙,为我们带来更多壮丽的宇宙奇景。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下“共轨飞行”这个概念,由于望远镜和空间站是共轨飞行,将大幅降低望远镜的维修难度和成本。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可以随时准备好为太空望远镜提供维护服务,让它能够工作得更久,更稳定。
我们的脚步仍不会停止。
更长远地来看,“天宫”空间站的规模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如果我们将第二个核心舱,第三、第四个实验舱送入太空与“天宫”对接,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重达180吨的大型太空复合体!或许到那个时候,空间站内会迎来讲着不同语言的来客。在地面,人与人之间的藩篱以国境线的形式存在着,而在太空,我们将亲如手足,共同为人类这一物种探索未知疆界、和平利用太空而不懈奋斗。
奔向星海的脚步永不停歇
就在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天和”核心舱已经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从今天开始,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已经实现了转型,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时长将在停滞了4年之后继续增长,也将不断地增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