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后”达道安:逐梦九天永不怠

“30后”达道安:逐梦九天永不怠
文章插图
著名真空科技专家、航天510所原所长达道安接受采访人员采访 王占东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采访人员 王占东
60多年了,达道安在从事航天科技研究的同时,一直在仰望星空,思索宇宙。
4月的一个上午,在兰州黄河之滨一个树绿花繁的小区里,在散发着书卷气息的会客厅里,85岁著名真空科技专家、航天510所原所长达道安依然在书桌前阅读,时而提笔,时而思考。见到采访人员来访,他才放下书籍,搁下正在研究的课题,接受采访。
刚刚过去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想到这个熟悉的日子,达道安笑了。他说,自己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到骄傲,为载人航天精神感到自豪!他还说,青年人风华正茂,要把远大理想、责任担当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尤其在科技领域,没有创新,就会落后。知识是基础,对于不懂的问题,要思考,多想才能出智慧……
一句句朴实而睿智的话语,如春风扑面而来,迸发出关于科学、关于责任、关于生命奋斗不止的人生力量。
“30后”达道安:逐梦九天永不怠
文章插图
达道安与杨利伟合影
达道安是陕西人,却与甘肃更有缘。1958年从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他便进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航天科学研究工作。
在我国决定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时,当时年轻的达道安成为其中一员。他们的任务是负责解决在地球大气环境下研制的卫星,要能在宇宙真空环境下可靠工作,这项工作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首先研究建立空间环境模拟装置,卫星上天前在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中进行验证试验。达道安负责“装置的热流程”研制,建成设备。之后,团队建立了空间环境热模拟误差理论。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达道安是获奖者之一。
在他担任所长时,又继续建立了宇航员地面模拟实验设备、空间辐射、原子氧环境、单粒子效应、紫外辐照、空间摩擦、润滑等完整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满足了我国卫星材料、元件、部件的试验要求,且这些设备都是自主研制。
“30后”达道安:逐梦九天永不怠
文章插图
达道安在工作中
1986年,达道安又遇到了一个从零开始的科技攻关——开展微重力研究工作。他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走中国特色道路,迎头赶上。经过深入思考,他大胆提出: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开展空间微重力材料实验。
他负责并参加了我国首次空间微重力材料加工试验及其卫星搭载重熔结晶炉的研制,成功进行了10余种材料空间科学实验,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实验项目等。此项工作把我国和平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的《人民日报》也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在卫星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例如北斗导航卫星的一个关键有效载荷在起初遇到了难题,没有这个关键产品就无法建成导航系统。系统总师决定发挥大联合、大协作精神,由达道安所在所承担该产品的量子物理部分的研制,聘任达道安作为科学顾问。采用专家、教授、技术、管理人员结合办法,大约一年的时间就做出了正样产品,成功地进行了飞行验证,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打破了世界同行业的产品垄断。
在一次次科研攻关中,达道安总是遇到和宇宙间真空环境纠缠的问题,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宇宙真空科学理论体系。
“30后”达道安:逐梦九天永不怠
文章插图
达道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在和杨亚天教授的合作下,他们用了约12年时间,建立起了完整的宇宙真空科学理论。包括行星大气分布理论、逃逸理论、行星大气分子寿命计算。预估以前的、今后的行星大气密度。计算月球、火星等表面存在水、冰的可能性。后将研究结果整理成专著《宇宙真空学》出版。业界评价,该书具有原创性,发展了极高真空技术与物理,建立了宇宙真空学的理论基础,把真空科学技术从地面延伸到宇宙真空,填补了空白。
在担任航天510所所长期间,达道安面对新形势提出了“通过创新,搞预先研究,为国家作更多贡献”的思路。着眼未来五年、十年进行预先研究。按照使用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进行自我突破。全所完成了200多项预研工作,很多产品应用到卫星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