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超六成中小学生拥有专属移动电子产品( 二 )


信息化时代,各类移动电子产品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手机等终端的普及,移动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地用在教学辅助实践中 。《2018年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基础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学生常用的网络学习设备排名中,最受学生欢迎前两名的学习设备为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且主要用来完成课后作业与观看教学视频 。
近年来,教育部门陆续颁布政策,明确电子产品使用规范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其中,《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当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禁止带入课堂 。课题组认为,“新政”并不意味着要退回到信息化之前的教学手段,但移动电子产品如何进校园,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有待更具针对性的规范 。
第三,家长监管能力亟须进一步加强 。
课题组调研发现,多数家庭不能有效监管学生在家的移动电子产品使用行为 。具体表现在:第一,亲子之间并未对移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进行约束,未能做到及时干预、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任由孩子长时间使用移动电子产品 。那些每周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上消耗大量时间的学生,往往在课后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二,部分家长监督意识较弱,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孩子近视防控、作息管理上的引导和监督责任,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 。第三,父母本身不加节制的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理由,忽视了亲子间互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与关爱;更有甚者,自己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未树立好榜样形象,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当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代际之间关系不佳,孩子更容易被移动电子产品吸引甚至沉迷其中 。实际上,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家庭的单方面监管 。在学校限制使用,回到家中如果缺少有益的家庭氛围,甚至可能加重孩子对移动电子产品的沉溺行为 。
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使用移动电子产品需分类管理、家校协同
为此,课题组建议:
第一,在中小学校实行移动电子产品分类分级管理政策 。
移动电子产品分级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适应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移动电子产品,课题组建议,应当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状况,采用有针对性的设备管理政策,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分类分级管理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自控能力,应严格管控学生自带移动电子设备,建议由学校统一提供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化设备;在初中阶段,学校应有序引导学生定时定点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可在教室配备移动电子设备存放柜,课前学生将携带进校园的移动电子产品统一放入存放柜,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管下适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而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应提倡学生自觉合理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学校应制订移动电子设备管理规定,培养学生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开展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及时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增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探索式与自主式学习,保持持久学习兴趣 。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规范的对象是不恰当使用移动电子设备而非所有电子设备 。在政策执行中,也需要避免矫枉过正,不要让一刀切的政策执行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学校也应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学生确有将移动电子产品带入校园需要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移动电子产品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向相关管理人员申请时方可使用 。
第二,打好学校家庭的“组合拳”,规范使用移动电子产品 。
家长是孩子在成长时期亲近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保障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从家长做起 。课题组建议,一方面,家长在孩子面前应有节制地使用移动电子产品,使家长成为孩子在校园外学习与生活的榜样 。家长也要落实好监管责任,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场所 。另一方面,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相处和陪伴,和孩子一同科学规划学习与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养成合宜的作息和休闲习惯,以适当的劳动实践体验和户外阳光运动丰富孩子校外生活,远离移动电子产品,亲近绿色自然 。此外,学生应规范科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发挥移动电子产品正能量,查阅学习资料、开拓眼界,丰富日常生活,调试心情 。并自觉抵制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行为 。在家应与父母科学规划使用移动电子产品,自觉遵守与父母的约定,提高自制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