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杂志 “金融化债”开启,地方国资咋办?

text":"文丨杨晓怿
2021年是地方债和城投债务等到期大年 , 不仅真实的地方债务压力逐渐浮上水面 , 许多积累多年的结构性问题也随之面临大考 。 这是对地方财政与金融稳定性的一次挑战 , 也是改革的绝佳契机 。
【国企杂志|“金融化债”开启,地方国资咋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十四五发展规划》将“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作为了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目标 , 国常会提出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 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 。
不久后 , 央行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 , 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 。 一是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力度;二是继续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三是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 ,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
结合近期金融制度改革与宏观政策的转向 , 我们已经明显的看到当前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思路:通过金融改革与协调地方金融资源 , 以市场化的模式疏解地方债务压力、优化地方债务结构、降低综合债务成本 , 最终实现用发展来解决问题 。
这一系列改变意味着地方债务的主要焦点与格局都会出现变化:
平衡地方金融资源 , 弱地区得到托底
地方债务高度依赖借新还旧、债务滚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 因此当前的地方债务风险的爆发主要源自于流动性危机;一旦债务到期无法接续 , 违约就在跟前 , 并且可能连带其他风险一并产生 。
在近期几次债务违约事件、以及非标违约情况来看 , 许多地区之所以无法继续借新还旧 , 其本质上是因为可调动的地方金融资源基本已经达到了极限;东西部地区不仅有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 还有金融资源规模上的天壤之别 。 当前金融资源的不平衡是地方债务规模差异的最大推手 , 并且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逐渐积累后用脚投票 , 又使得地方债务情况进一步分化 。
因此 , 要解决当前的债务风险 , 必然要从改善地方金融格局开始 。 近期央行已明确要从宏观层面上解决金融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不仅各大行内部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 山西银行等新一轮地方银行也已经在成立的路上 。
这意味着风险最为急迫的、资信偏弱的地区将很快得到“托底” , 率先在改革中受益;一些原本金融资源已近枯竭的地区很快将迎来转机 , 原本被市场“放弃”的地区即将重获新生 。
改变债务拉动增长 , 好地区严控新增
改善金融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 不仅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 , 也是由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要求 。 不过 , 金融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一些资信偏弱的地区得到支撑 , 但也意味着另一些金融资源“过剩”未来会进入去杠杆的周期 。
从一些债务总量较高的沿海地区来看 , 虽然由于本身财力好、金融资源丰富 , 并未面临太多债务风险问题;且由于市场资金的用脚投票 , 近两年的融资成本还要下降的趋势 。 但这些地区本身的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 非常依赖债务增长来拉动经济 , 且边际效益已经越来越低 , 早已到了该“踩刹车”的时候 。
在控制地方债务总量、遏制隐性债务的大前提下 , 这些地区必然严格限制债务新增;通过减少金融资源投放、政策限制的方式 , 倒逼经济结构转型、脱离依靠债务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 。 这意味着一些存量债务规模大的地区即将出现被动“去杠杆” , 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债务结构 , 在“控总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 实现去除潜在风险的目标 。
再次发展地方国资 , 谁家的孩子谁抱
金融资源的不平衡既有全国性的 , 也有地区性的;在许多地区 , 省会城市“一家独大”、省会周边快速发展 , 却让其他地区的发展非常缓慢 , 增长乏力与债务风险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
从近年来的制度改革方向来看 , 未来需要依靠省一级政府进行统筹 , 通过发展省属企业、带动地方发展、化解地方债务;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 实现发展红利与资源补偿的统一 。 从近期的债务违约处置工作与风险责任归属来看 , 同样是“谁家的孩子谁抱”的思路 。
因此 , 下一个五年是省属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承接地方金融资源、解决地方主要问题的新抓手 。 接收了茅台股权的贵州国资公司仅仅是一个开始 , 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地方国资登上舞台 , 后续的各项动作也值得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