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成本低、多环节形成利益链 "神医宇宙"何时休( 二 )


“神医”背后的利益链
这不是“神医”第一次引起外界关注。在虚假医疗广告圈,此前有“四大神医”的说法。
作为“四大神医”之首,女“神医”刘洪滨(有节目中为“刘洪斌”)的“忽悠之法”在2017年6月被拆穿,引起热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刘洪滨活跃在多个电视台,以众多不同的专家身份亮相,在广告视频中所推荐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屡上黑榜,甚至有产品中曾抽检出苏丹红,被食药监部门专案督办。此外,相关广告节目还存在药品食品混淆宣传,保健食品宣传医疗效果等问题,被河南、安徽、河北等地食药监局多次查处,电视台也曾被处罚。
有媒体曾披露,这类养生类题材的宣传有节目和广告之分,养生节目会请一些医生包装成专家,而养生广告,大部分由影视公司找演员扮演“专家”,由传媒公司将拍摄好的片子向卫视平台等推广。包装一个专家只需要几千元,而节目或者广告的本子,只需要一天或者半天就由编导完成,内容主要是参考其他养生节目或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堆砌。
投入、包装的成本不高,但收益却可能是惊人的。据此前媒体报道,这些看似风光的“神医”“专家”,不过是涵盖厂家、销售商、制作公司和广告公司的“药片儿”产业链上的小小一环。有业内人士透露,刘洪滨当初做一期节目的酬劳“不会超过两千元”。而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刘洪滨“代言”的一个产品就曾卖出近200万的销售额。
2017年7月17日,国家工商总局官网集中公布一批典型案例,10家电视台因播“神医刘洪滨”广告被罚。
如今,刘洪滨等“神医”已销声匿迹,但类似的“神医”却层出不穷。因近年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这些“神医”从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淡出,又转移到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
2020年9月,重庆万州警方对外公布破获一起网络电信诈骗案。同年6月,万州警方集中150余警力展开集中收网,打掉一个冒充“老中医”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7人。经查,该案受害者13000余人,遍及全国各地,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
据万州警方介绍,为实施网络诈骗,该团伙首先在重庆江北区租用办公场所作为作案地点,同时注册了4家公司,再通过聘请演员、搭建虚假中医馆场景、制作假冒医师证,塑造出一个资深老中医身份,随后在网络上大量发布治疗鼻炎的虚假广告。
经过警方调查,所谓的“老中医”,一无行医资质,二无医学知识,其在网络上行医问药,声称“一人一方”,实则“万人一方”。该诈骗团伙利用16元一瓶的糖浆制作假冒“鼻炎药”,以高达600多元一瓶的价格卖给受害人,且一般以“三瓶一疗程”卖给受害人,一次诈骗金额至少2000多元。经市场监管部门认定,该团队出售的“鼻炎药”为非药品,无任何药物功效。
收益大于违法成本,“神医”骗局怎么破
“神医宇宙”现象引起关注后,多家央媒发表评论,呼吁严厉打击,加强监管。
“在视频平台上劲爆表演的‘神医’并非医生,更非来自医学世家,不过是一群‘群演’在按剧本演戏而已。‘神医’是幌子,卖假药赚钱才是目的。消费者不但钱财被骗,疾病治疗也被耽误。‘神医’公然行骗,监管部门必须依法严惩。”3月1日,新华社发布评论文章称,打击“神医”骗局,也要高度关注新形势、新变化。在监管部门的打击下,近些年,部分“神医”从电视台的养生类节目中消失,但又开始“转战”视频网络平台,继续招摇撞骗。这也提醒相关部门:打击工作要因时而变、多措并举,让“换了马甲”的违禁广告和骗局无处遁形。
文章指出,“神医骗局”屡打不绝,根本上还是由于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制度和手段,让监管长出“牙齿”,方能形成震慑。同时,短视频平台等也要切实履行好责任,绝不能给“神医骗局”新的可乘之机,必须坚决让这些骗子下线。
新华网在评论“神医宇宙”时表示,医疗药品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医药虚假广告却屡禁不止。为何?不可忽视的一点,违法利润高,成本却很低。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惩处方式,但还未形成足够震慑力。各方当加强执法联动,加大对违规企业、人员的惩治力度,完善医药行业黑名单制度,让黑名单里的医疗机构、人员“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3月11日,中纪委官网刊文评论称,假冒伪劣的“神医宇宙”影响极坏,性质恶劣。“神医宇宙”的形成,不光光是某些“神医”,背后更存在着灰色的医药产业链。首先,这些“神医”,既有“医院查无此人”的纯粹造假的演员,也有像张文荣这样具有合法行医资格的医生。相对“群演”胡说八道,张文荣作为执业医师如此欺骗病患,性质更恶劣。其次,一次“神医”的表演秀,涉及多个环节。有制药、售药公司花钱请“神医”、给电视台费用,有医院对自己管理的医生冒充“神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广告制作公司、播出广告的电视台昧着良心制作播出虚假广告、虚假养生节目,等等。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利益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