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当心陷入“追求开心的陷阱”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当心陷入“追求开心的陷阱”
文章插图

追了4个月的《奇葩说》第7季结束了,决赛的最后一个辩题老心理学了: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
获胜的一方说:是的。看到那么多的观众按下红色按钮选择了正方,我在想,除了辩手的表达,影响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是什么?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当心陷入“追求开心的陷阱”
文章插图

很可能的一个原因:真实的生活里,有很多“不开心”。而当不开心出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这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不正常的,需要马上解决,“回归正常”。解决的方式,就是努力让自己开心起来。
但今天,我想给“不开心”正个名:不论开心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都不意味着“不开心”是有问题的。开心当然好,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把“不开心”放到它的对立面。一味地把开心当成最重要的事,会发生什么?
告诉自己“做人一定要开心”,就一定能够开心吗?傅首尔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肯定,是让我们在习惯把开心让位于其他价值排序的大环境下,重新找回对内心感受的珍视。这个时候,告诉自己“做人一定要开心”是有用的。
但最终能获得开心,并不意味着这个追求开心的过程也是开心的。当我们一味地把开心当成最最重要的事,很可能会让你进入另一个“追求开心的陷阱”。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在开心这个问题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是不成立的。追求开心的意愿太强烈,反而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实验对象看让人愉悦的电影片段。一组人被提前告知“你会更幸福的”;另一组则什么也不说。结果显示,被提前告知“会更幸福”的人,情绪反而变糟糕了。“追求幸福”就像狗子追自己的尾巴,越想要越要不到。
把开心当成最重要的事,很可能有这么几个风险:
更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对幸福的高期望会让我们更容易忽视当下体验,降低对某项活动的感受能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艾里斯·毛斯做过一系列研究,通过问卷了解对方对快乐的重视程度,然后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特定活动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对开心重视程度越高的人,他们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越少。在进行一些可以提升幸福感的活动(比如看一场电影)时,也更难被提振情绪。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精心计划的旅行或者约会总会以失望收场:期望越高,越想感受到幸福,现实中的情况就越难让我们感到满足。
更孤独
上面提到的心理学家艾里斯·毛斯曾经招募206个被试者,调查了他们对幸福的重视程度,要求他们连续两周写下自己每天遭遇的最严重的压力事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结果发现,那些对开心的重视程度更高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一方面,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会让我们只关心自己,更少关注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必须开心的信念会人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产生自我批判和孤立,让孤独感加剧。
陷入过度控制情绪引发的恶性循环
对开心的追求会让我们落入一个“幸福的陷阱”:
认为不开心的状态是有问题的,需要立刻解决;
认为情绪是能由我们完全掌控的,一旦无法做到,就会加重自我苛责,继而引发更多消极情绪(次生情绪);
为了解决情绪问题产生过度控制行为,从而引发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比如酗酒、药物依赖、游戏成瘾、自我贬低……陷入恶性循环。
不开心,其实也没那么糟
重视开心没有错,但如果把开心视为唯一的“正确”,觉得不开心,就是我不正常,我有问题。这就比较危险了。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当心陷入“追求开心的陷阱”
文章插图

人类的情绪是个异常复杂的课题。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和描述它,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普卢奇克画了个情绪之轮说明多种情绪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英国情绪史学家蒂芙尼·瓦特·史密斯的书《情绪词典》中,记录了154种不同的情绪。这其中,“开心”的情绪只有十几种,其他积极情绪也只有十几种。更多的情绪,是“不开心”的,比如恐惧、焦虑、急躁;或者“不那么开心”的,比如无聊、尴尬、孤独。这说明了什么?相比于开心,不开心、或者不那么开心才是人生的常态。你不开心,不是因为你不好,只是因为你是一个人。
不开心不仅是正常的,还是有用的。它是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套生存本能。比如恐惧这种情绪,就能帮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出危险(比如森林里的一只老虎),迅速做出反应。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正是有了这些情绪,人类才能繁衍至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