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 如何不让过度消费毁掉这一届年轻人?( 二 )


央行2月8日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 , 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 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
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 , 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 , 客户资质下沉明显 , 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 2020年以来 , 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
消费金融的初心是促进消费 , 将远期购买力变为即期购买力 , 鼓励和规范消费金融发展 , 要坚持“开正门 , 堵偏门” 。 因此 , 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监管机构 , 都应重视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并予以剔除 , 避免过往粗犷式发展下的乱象卷土重来 , 诱发经济风险 。
对此 , 欧阳日辉指出 , 消费信贷首先要坚持小额分散 , 要用于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真正拉动内需促消费的领域 。 其次 , 场景为王 , 消费金融应依托电商、社交等生态场景 , 真正和老百姓的生活、消费场景相结合 , 且应随着消费场景的升级和变化 , 不断升级消费金融产品 , 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上下功夫 。 第三 , 金融机构不能进行不完全信息的宣传 , 也不能过度夸大金融消费的作用 , 而对其风险有所隐瞒 , 应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消费 。
近些年 , 借款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共债问题突出 , 隐含了较大的风险 , 受信用信息不够健全以及征信信息具有一定滞后等因素影响 , 金融机构对此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 。
“多头借贷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痼疾 , 而信息共享是有效防控风险的关键 。 ”欧阳日辉说 , 要解决信息共享问题 , 需要企业、行业协会、监管三方面的努力 。 从监管层来说 , 征信体系要完善 , 数据要不断丰富 , 纳入征信的机构也要足够丰富 。 技术之外 , 制度建设也很重要 , 两者应形成互补关系 。 征信机制、数据共享制度的完善 , 数据融合的标准规范等都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
在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 ,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尽可能让更多机构报送征信数据以覆盖更多人群外 , 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查询授权 , 在保证客户信息安全基础上 , 解决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风险成本的问题 。 此外 , 还应进一步强化联合惩戒 , 对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加大惩处措施 , 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
理性消费 , 量入为出
针对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等行为 , 2020年底 , 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1月初 , 人民银行召开会议 , 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 , 诱导过度负债 。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 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 , 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条件 。 然而 , 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 , 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 。 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 , 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 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 还有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 , 容易诱导消费者无节制消费 , 尤其容易误导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 。
对此 , 欧阳日辉建议年轻的金融消费者首先要理性消费 , 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其次 , 在进行消费金融借贷时 , 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挑选可靠的消费金融产品 , 注意借贷中的相关条款 , 重视契约精神 , 维护个人征信 。 第三 , 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都要加大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则建议消费金融机构 , 不仅需要加强对客户的授信管理、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 同时要持续将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 不断提升广大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与理性消费意识 。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何晶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中国报道|如何不让过度消费毁掉这一届年轻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