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贞语 郭光明原创丨陈家张马村——两桥三村成旧忆,双龙桥边话古昔

真言贞语 郭光明原创丨陈家张马村——两桥三村成旧忆,双龙桥边话古昔

文章图片



陈家张马村——
两桥三村成旧忆 , 双龙桥边话古昔
文/郭光明
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 , 大张马庄在“营城路:张马泊 。 ”
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正东乡闵孝二:大张马庄 。 ”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张马乡闵孝二:大张马庄 。 ”
《山东省济南市地名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 , 大张马庄分为两个村庄:陈家张马和宿家张马 。 ”
历城区地名溯源记载:约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 分成两个村 , 陈姓沿称陈家张马 , 宿姓沿称宿家张马 。
陈东、陈西 , 王舍人街道陈家张马东村、陈家张马西村之简称 。 明洪武二年 , 即1369年 , 陈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来此地时 , 村以柳树而名“大柳庄” , 后随陈氏家族日益兴盛 , 于清乾隆年间 , 以陈姓而改名陈家张马庄 。 1928年 , 庄以南北水渠为界 , 分出两个居住区域 , 并以陈姓而将渠之西称陈家张马西首 , 渠之东称陈家张马东首 。1958年 , 撤镇乡建制 , 成立人民公社 , 庄以“陈东大队”“陈西大队”而名 。 1980年 , “大队”改村 , 称“陈家张马东村”“陈家张马西村” 。 二村虽分治百年 , 但村庄历史“血脉”源远流长 , 地理位置不曾改变 , 同处济南市工业北路以北 , 东与杨家屯南北二村毗邻 , 西与大辛庄接壤 , 向北又与小张马、水坡二村相连 。 而二村分治之前、之后 , 同属历城县 。 截止2015年 , 陈家张马东村占有土地1032亩 , 其中粮田近600亩、水田100余亩 , 人口1311人、430户;陈家张马西村占有土地1420.54亩 , 人口1331人 。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载:“桥之西不数步为柳岗泉 , 味甘性冽 , 民于他处 , 村人多以汲取之 , 以资茗饮者也 , 故泉名柳岗 。 ……张马泊原名大柳村 。 ”
陈家张马村 , 历史悠久 。 村中老者称 , 明洪武二年(1369年) , 张氏家族自直隶(今河北省)枣强迁来 , 定居于张马泊大柳村 , 其后又有马氏家族迁来 , 住户增多 , 遂以张、马二姓氏命名“大张马庄” 。 渐渐 , 陈、宿二氏家族迁来张马泊 , 沿用张马而立陈家张马庄、宿家张马庄 。 清代时 , 因张马泊一带土地肥沃、粮草丰盛 , 官府在大张马庄屯粮 , 在宿家张马庄驻军 , 大张马庄遂渐改为张马屯 , 宿家张马庄也为宿马寨所代替 。 清道光年间 , 山东候补道、浙江山阴人陈锦 , 奉差黄河固堤修防时 , 将见闻与感悟融于《癸未九月巡视黄河堤址住宿马官寨有感》一诗:“郑重标堤址 , 锱铢较土方 。 环城封铁瓮 , 掷地作钱塘 。 圣迹追神禹 , 天工亮大王 。 空怀民物隐 , 河上独彷徨 。 ”

陈家张马村地处泰山北麓余脉 , 南高北低 。 南部丘陵地带多石灰岩 , 地下水受其长期侵蚀、冲刷 , 形成诸多裂缝、溶洞 。 北部陈家张马村一带地下 , 有岩浆岩入侵 , 当南部山区地下水 , 顺势向北倾斜流至此时 , 硬岩浆岩阻隔其渗透 , 迫其通过裂缝和溶洞而破土涌出 , 形成大大小小的众多泉眼 , 汇成张马泊泉群 。 其中 , 最著名的当数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花泉 。
花泉列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 , 位于村之东北隅 , 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 。 因十孔争沸 , 波纹激荡 , 状如花朵而得名 。 清康熙《济南府志》记载 , 花泉“泉源数泓 , 广数亩 , 一方水利所关 , 流经耙道河 , 东北入沙河” , 泉水甘美 , 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 。
过去花泉水势较大 , 泉水上涌 , 状如喷花 , 故名“花泉” , 因周围散落许多小泉 , 成乱孔争沸之势 , 故又俗称“乱泉” , 又因此地种藕 , 村人亦称“藕池” , 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双龙桥东相汇 , 穿桥西去 , 北折经水坡河流入小清河 。
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 , 桥头置有碑亭 , 并有茶摊、瓜果摊等 。 因环境优美 , 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花泉干涸失去往日荣光 , 双龙桥碑亦毁圮不存 。 2004年 , 济南市史志办重新评定七十二名泉 , 花泉之名 , 不在其列 。
除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外 , 陈家张马村的千亩荷田 , 还有柳岗泉、宿家泉 , 只冒水花不出声音的哑巴泉 , 泉口上小下粗的芽芽葫芦泉 。 而更多的是无名泉 , 星罗棋布 , 不计其数 。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 张马泊水面平坦 , 水量充沛 , 除几小块旱地外 , 几乎全部种植一年一熟的单季水稻 。 春夏望去一片绿波 , 秋季一片金黄 , 微风一吹 , 金波翻滚 , 蔚为壮观 。 盛产“红芒”香稻米 , 与章丘明水的大米齐名 , 成为济南的金字名牌 。 相传 , 康熙年间 , 张马大米曾多次入朝进贡 , 所以又称“贡米” 。 这种米颗粒大 , 青白色 , 略长形 , 质密耐煮 , 煮熟再焖 , 称焖干饭 , 打开锅盖米香四溢 , 香飘四邻 。 熟透的米饭晶莹华亮 , 呈乳白色 , 有现在大米粒的一个半或两个大 , 略带黏性 , 适口筋道味道甘醇 , 可谓“一家做饭十里闻香” , 富有浓郁的稻米芳香 , 是当时的高档食品 , 种稻的村民舍不得吃 , 推上小车去济南市区走街串巷 , “换大米 , 卖大米”的吆喝声 , 至今还留在“老济南”的记忆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