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重案组37号 北京生鲜市场的“电”与“店”( 二 )


【"原"重案组37号|北京生鲜市场的“电”与“店”】
上述《报告》还称 , 2019年10月起的生鲜电商大促及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成为生鲜电商的复起契机 , 吸收和培养了一大批新用户 。




▲张勤和郑力的店铺门面 。 新京报记者周思雅摄




“有的商品卖价比进价还低啊 。 ”他一时招架不住 , 也没有实力冲入这场价格战与电商争夺顾客 。

12月22日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 , 阿里、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6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 。 会议提出互联网平台企业需严格遵守“九不得” , 包括不得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 , 不得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利用技术手段损害竞争秩序等九项规定 。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 “九不得”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净化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秩序 ,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给社区团购降温 。



实体商家向电商取经自救

生意不好做是李剑并不意外的事 , 即便被一些同行们视作“洪水猛兽”的社区团购尚未在北京大范围铺开 , 生鲜平台、主播带货、周边新开业的同行店铺 , “这都是竞争者” 。

但80后的李剑很自信 , 觉得自己不必在“短处”较劲 , “因为我有互联网思维” 。




▲社交平台上 , 李剑有1.2万粉丝 , 每天他会发一条自己拍摄、剪辑、包装后的vlog , 并专门抽时间与粉丝互动 。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摄



位于海淀区北三环皂君庙附近一处70平方米的临街门脸房 , 周边基本上都是老旧社区 , 李剑的果蔬店从外面看上去没有特别之处 。 店内除了李剑自己经营的水果蔬菜区外 , 还有大约十多平方米的区域外租给他人经营肉类、早餐等 。 但在某社交平台上 , 昵称为“北漂小李”的李剑有1.2万粉丝 。

“哈喽大家好 , 我是北漂小李 , 今天是周五 , 每周五我会在微信群里征集大家订鱼、肉、海鲜的消息 , 今天定货明天七点就到了 。 ”连续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天更新的一条视频vlog , 李剑会说很多“干货” , “今天用了什么样的引流方法”、“这段时间哪种水果最好卖” , 他不问自答 。

近一两个月 , 他每日的销售流水大致在6000元上下 。 同行眼里 , 这样的经营规模能达到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

开店之初 , 李剑就注重社群的建立和维系 , 到访顾客扫码进群 , 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新商品、折扣的信息 , 也可以直接在群里下单等着李剑送货上门 。



为了维系用户 , 李剑每天都在群里发红包 , 手气最佳者可以到店领取两个苹果或者一个香蕉之类的奖励;周末在群里接龙订活鱼 , 晚上7点后打折清库存 , 把橘子打包搞薄利多销活动 。 开店两年多时间 , 李剑的微信群已经有三个 , 将近1500人 , “都是附近一公里内的居民 , 只要把他们服务好 , 不愁没有回头客 。 ”


李剑认为 , 想挣钱 , 传统店铺也得向电商取经 。




▲李剑有三个顾客微信群 , 总共将近1500人 , 每天他都会在群里发红包 , 手气最佳者可来店内领取定量水果 。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摄




不可取代的实体菜店

郑力也曾尝试触“电”借招 , 他曾在拼多多上低价批发过大蒜、姜 , 但收到的商品质量不好 , 和自己在批发市场亲手挑来的相差甚远 。 本想着赚个差价 , 没料到顾客宁愿每斤多花一块钱买批发市场来的货也不愿退而求其次 。

在李剑看来 , 顾客看重亲手挑选产品的品质 , 这一点能让实体门店和摊位不会轻易被取代 , “买生鲜 , 品质第一位 , 价格是其次 。 手机上光看图 , 摸不着闻不到 , 你心里没底 。 ”李剑夜里去新发地进货 , 把挑水果的视频发到顾客群里 , 清早到货后 , 他也拍图发到群里 , 希望顾客对自己的东西知根知底 。

在今年7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有关北京生鲜电商的消费调查里 , 5081名受访者选择网购生鲜商品最看重项目中 , 商品的品质、安全和价格位列前三 。

品质是生鲜电商消费者最在意的点 , 也是问题所在 。 上述调查还显示 , 受访者网购生鲜商品时 , 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商品不新鲜 , 占比为28.12% 。 调查还进行了购物体验 , 结果显示 , 体验人员在多个生鲜平台上购买水果后出现腐烂、变质、磕碰等多种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