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健闻 民营医院院长40年沉浮:和资本博弈,夹缝中求生,医院被甩卖

八点健闻 民营医院院长40年沉浮:和资本博弈,夹缝中求生,医院被甩卖

文章图片


?

每年有上千所新的民营医院从全国各地冒出来 , 又有一些民营医院悄无声息地消失 , 它们或被拍卖、或被合并 , 或被关闭 。

在一个强调医疗公益性为主的社会土壤中 , 民营医院的脆弱性与生俱来 , 稍有不慎 , 溃败将来得极为迅猛 。 与其命运紧密相连的 , 是中国民营医院背后的2万多个院长 。

这是一个非明星民营医院院长任元和的故事 , 也是一个有关生存的故事 。 和大多数民营医院一样 , 他和他的医院始终在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活下去 。

在他长达40年的院长生涯里 , 这家医院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从一个不足20张床位的小医院 , 发展成一个拥有3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医院 。 从年收入不足3万元 , 到年收入上亿元 。 也到衰落到一个尴尬的境地 , 欠债几千万无力归还 , 错过发展黄金期 。

在与强势的公立医院竞争中 , 院长任元和曾经凭借个人能力实现了医院的前两次扩建和跨越 。

到了第三次扩建时 , 任元和已经60多岁 , 他似乎无路可退 , 不得不选择和陌生的资本联姻 , 将公司卖给上市企业 , 借助上市公司的力实现医院扩张的梦想 , 却忘了资本的逐利性 。

起于微时;历经国企改制;在公立医院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和资本的联姻中进退失据 , 栽了跟头 , 最后被转卖 , 前途未知 。

辽渔医院和它的院长任元和这40年的命运跌宕 , 也是这个大时代浪潮下民营医院生态的一个注脚 。

31岁的年轻院长 , 和一家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医院
1980年的大连湾 , 港口正在迎接络绎不绝的渔船和商贾鱼贩 , 这是一家国有企业“辽渔集团”的地盘 , 它拥有国内最大的远洋及近海捕捞船队 , 以及 , 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下属医院——辽渔医院 。

这是港口附近唯一一家医院 。 说是医院 , 但床位不到20张 , 100多个医务人员中 , 除了少数中专毕业的医生 , 大多是工人出身的“赤脚医生” , 或者改行来此的船员 , 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 , 处理内科常见病 , 就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不会做 。

这里没有妇产科 , 更糟的是 , 方圆十公里内没有能生小孩的医院 , 有好几次 , 当地孕妇把小孩生在了前往大医院的救护车上 。

它在辽渔集团下属单位中常年业绩倒数 , 是固定的批评对象和反面典型 。 员工之间针锋相对 , 偶尔大打出手 , 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正常的医院 。

这一年 , 仅有31岁的任元和成了辽渔医院的院长 , 接了这个“烂摊子” 。

8年前内科专业毕业的任元和 , 看中了辽渔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选择去辽渔医院做医生 , 他可以分到一套房子 。 没想到 , 医院缺专业人才 , 他临时被调上来做了院长 。

为了短时间内整顿医院 , 任元和给自己设置了高强度作息:早上4点多起床 , 6点前到医院 , 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巡视一遍 , 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 周末也是如此 , 每年除夕夜在医院度过 。

这个高度自律的作息一直坚持到现在 。

上任后 , 任元和决定要新组建的第一个科室就是妇产科 。

在征求意见的时候 , 医院内部多数人都反对 , 理由是弄不好就是两条人命 。 大医院还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 何况辽渔这样的小医院?

任元和很想干成这件事 , 但并没有急于表态 。 他找到了大连另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 , 试图邀请她以专家的身份来医院说服医院里的同事们 。 这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考察了医院的环境和技术现状后 , 提出了建立妇产科的可行性 。 很快 , 任元和在外科病房加了10张床位 , 添加了设备 , 这就是妇产科最初的雏形 。

可能因为年轻 , 胆儿大 , 任元和不满足于此 , 妇产科建了4年 , 他想从简单的顺产手术扩大到难产所需要的剖宫产手术 , 但医院里没人敢做 , 于是自己挤出时间 , 去了另一家医院进修外科和妇产科 。 学了1年后 , 任元和自己上手做了一例剖宫产手术 。

就连任元和自己也没想到 , 在无痛分娩技术并不普遍的上世纪80年代末 , 这个组建没多久的妇产科 , 因无痛分娩技术获得了国家级的QC成果奖、大连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

没过多久 , 妇产科又成为大连市首批爱婴医院、生育保险定点医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