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简介

基本资料1中文名:张维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张维简介】出生日期:19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4日
职业:固体力学家
毕业院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柏林高等工业学校
代表作品:《壳体文献汇编》、《力学丛书》和《世界力学名著译丛》
人物生平2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5月22日,张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税务职员家庭 。父亲张图是旧京师译学馆的学员,清末民国初年供职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任家庭教师 。张维出生后两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张维出生后2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他5岁入北京小学,11岁考入北京四中,15岁转考至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16岁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学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张维醉心于数学与物理学,而数学尤为突出 。大学期间学业卓尔不群 。
1933年,20岁弱冠之际,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结构工程),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 , 张维被分配到当时仍在向西延伸的、贯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实习,辗转于潼关至
主要成就3科学研究方面,张维在圆环壳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944年 , 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荷载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 。在从事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的研究 , 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 。还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
张维在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造诣极深 。
张维创造性地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 。
张维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
社会任职41962至1984年期间,他担任教育部工科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
1980年到1987年,他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
1983至1987年,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主席 。
1956至1984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1957至1982年,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
1979年以前,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 之后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在国际活动中,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 。德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工程教育》杂志编委、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法国里昂中法学院通信委员、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会员、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 。
1980至1987年,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
获奖记录51987年,荣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章 。
1988年,荣获德国大十字勋章 。
1992年10月,当选为教科文组织“思考论坛”成员 。
1993年,列入美国《五百世界各界杰出领袖》名人传 。
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奖等 。
人物评价6张维院士为人与为学的优秀品质是留给大家的宝贵财富 。(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评)
母校为表达对张维院士的深深怀念之情 , 特别树立雕像,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努力以张维院士为楷模,发扬爱国至上、爱校如家的优良传统,秉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顾利亚评)
师生们都将学习张维学长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爱国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先生的高尚品格为榜样,继承发扬我校土木先辈的光荣传统 , 抓住土木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努力进取、开拓创新 , 为建设一流的土木工程学院而奋斗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永久评)
不卑不亢、实事求是、量力而为、知足常乐” 。(张克澄评)
表示,张维具有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献身教育的执著追求 , 以及宽厚仁爱的大师风范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评)
后世纪念72013年12月18日上午,张维诞辰100周年之际,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1号教学楼侧 , 张维院士纪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