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即将迎来元宵佳节 , 那么元宵节的由来究竟是什么呢?元宵节的习俗又有哪些呢?我们又应该在元宵节吃什么才好呢?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我们到底一个i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
元宵节的习俗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种汉族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 , 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汉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 , 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汉族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 , 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汉族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起源来历
“正月十五赏花灯”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正月十五送花灯”相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里的“送花灯”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正月十五这天要在逝去的人坟前点燃一盏灯,寓意着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光明 。“花灯”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油灯、蜡烛,而是用黄豆磨成的面(俗称豆面)做成的,是有讲究的 。
以前在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灯” 。“花灯”选料主要是豆面,和着油跟白糖,不经发酵直接做成 。做的过程基本上跟过年做花饽饽一样,但样式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分两类,祭祀花灯和祝福花灯 。
祭祀花灯做起来很简单 , 模样跟蜡烛差不多,但比蜡烛短且粗 。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状 , 中间插上一根棉棒或火柴做灯芯,棉棒或火柴的表面往往缠绕着一圈圈棉花,外面裹着蜡油,目的是烧的时间能更长些 。简单点的没有任何装饰,如果讲究的话 , 可以把“碗”沿捏上各种花饰,这样的花灯看起来更加美观 。祭祀时,只要把灯芯点燃即可 。花灯一燃一灭,就代表着给逝者送去了温暖与光明 。
花灯造型
祝福花灯的造型则很多 , 一般有十二月灯、家禽生肖、福禄寿喜等 。十二月灯是代表月份的,造型跟祭祀花灯大体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每一个灯的碗沿处被捏出了不同数量的“摺子” , 且没有灯芯 。有一个摺子的代表一月,有两个的代表二月,以此类推 , 一年十二个月,就做十二盏灯 。等到上锅蒸完后,哪一个月灯顶端的碗部存的水多,就预示着哪一个月的雨水充足,庄稼或者果树收成好;家禽生肖类花灯一般做成鸡、猪、鱼等各种不同的造型,每一种花灯上也都被捏出一个碗状,中间插着灯芯 。到了晚上,点燃后把花灯放到不同的地方照亮有着不同的寓意 。把鸡放进鸡笼里照亮寓意着来年鸡能多下蛋 , 把猪放进猪圈里照亮寓意着猪能健康快长 , 把鱼放进水缸里照亮则意味着连年有余 。此外,还有鸭鹅牛羊等各种不同的造型;福禄寿喜一般是做成宝葫芦造型 , 上面粘着福禄寿喜等字样,不管放在家里哪个地方,都寓意着来年家里人有喜有福,健康长寿 。
花灯不仅好看、有用,还能做成菜吃 。由于花灯是用豆面做成的,其中还和着油和白糖,在以前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这三样东西无疑都是珍稀之物 。所以每年过了正月十五之后,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吃花灯 。干吃是不行的,花灯一般被用来做菜吃 。把花灯切成条,凉干后和着大白菜、粉条 , 加上猪骨、猪肉等,满满的炖上一大锅,毫无疑问成了过年后的又一顿大餐 。
随着专门用来祭祀的蜡烛、电灯等小玩意的出现,如今花灯已不再是人们祭祀的唯一 。但做为一种传统 , 一种符号,人们依然在正月十五这天忙做花灯 。与传统不同,现今的花灯样式越来越复杂,寓意也越来越深刻,金猴抱灯、狗背金灯、金猪送福、莲花送子等 , 每一个花灯都被做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十五之夜,虽然已经很少有人拿着花灯这里走走 , 那里照照,讲讲祝福,说说祝愿 。但一个个花灯仍然如一个个美丽使者,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 在元宵之节激情点燃,照亮黑暗,代代相传 。
送灯形式
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 。
像北京的宫灯 , 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元宵之夜,小孩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 。伴随着花灯夜市,历来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等,华灯照夜,万户生辉 , 人们上街踏月观灯,游戏杂耍,尽情玩乐 。闹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汉族民间娱乐活动,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就有孔子观社火的记载 。从广义说,社火节目有七十余种,耍龙灯,舞狮子,旱船,高跷,竹马,大头娃娃 , 哑老背妻等,都属社火范围,形式丰富多彩 。
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 , 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宋乾德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 , 金吾夜放 。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 , 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 , 戏弄行人 。”可见南宋杭州(旧称“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 。“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 。
据明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 , 亦曰‘弹壁’” 。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 , 三面粘贴谜条 。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 。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 , 所以也叫“春灯谜” 。灯谜与汉族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 。”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 , 凭伶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 。
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 。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等 , 通通可以入谜 。可谓包罗万象 。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 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 。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 , 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 。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 。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 。
发展历史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传统活动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汉族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 , 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 , 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 , 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汉族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 , 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 , 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相关新闻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农村传统项目 , 文昌人把元宵送灯看作是春节的继续 。“送灯”活动就是以游灯为形式,其中深深寄托着人们在新年伊始祈福于未来的一年中家族添丁发财、平安顺利、心想事成的美好心愿 。
元宵节文昌各地的举行活动时间都不一样,每到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各乡各村又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每年的“送灯”活动 。到时,每家每户都杀鸡、杀羊,做好多的传统美食,大摆宴席,请各路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 。夜幕降临,各个乡村便热闹起来 。文昌的“竹篾花灯”在全省是出了名的 。它的奇特在于图案 , 全部以红、黄、绿、白彩纸手工剪裁而成 。
“竹篾花灯”除了从灯身上可以看到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外,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之词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 。送灯时,花灯的下部吊着一只长圆形灯笼,在笼底点上一支小蜡烛,透过灯光照射 , 花灯上的山水、花卉、人物栩栩如生,盏盏花灯色彩艳丽,灯影妙曼 。
村民们撑着一盏盏花灯,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鲤鱼灯”、有寓意着花开富贵的“小花篮灯”、还有寓意着财丁兴旺的“大喜灯”……,持“彩灯”的人们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长龙,由一个“灯主”领队,敲锣打鼓,燃放炮竹、烟花,沿村游行 。在送灯过程中,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活动 。最开心的便是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们,他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个个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小灯笼,三五成群的集在一起,跟着送灯队伍一家一家的看热闹,不时得意地向小伙伴们炫耀身上的新衣新帽 。
透过霭霭夜幕远远望去,盏盏灯花银光闪闪,宛如点点繁星,在村中浮现 。
由于 “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 , 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 。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 。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 。
【元宵节花灯 多彩元宵传承中国文化】兴高采烈的村民们掌灯游完村子,便直奔离村不远的公庙,将所有的花灯分别挂在庙宇内外 。花灯刚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财丁兴旺的人家送来的喜灯便成了缺钱缺丁人家争夺的吉祥物,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文昌也有一些地方,巡完村后的花灯要收集在一起燃烧,焰火冲天,通红的火光与银白的月光交相辉映……
近几年来,年轻人时兴放天灯 。叫天灯,是因为它可飞上天 , 带着人们的祈福心愿 , 也叫“心愿灯”、“灯桶” 。在万宁一带则叫“文灯”,也叫“孔明灯” 。放飞“文灯”之前,人们都要在灯的外框写上心底的愿望与祝福,让这些心愿同文灯一同冉冉升空,以祈求家庭事业安康平顺 。
元宵节怎么吃最健康
1、早餐不宜食用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营养 。
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 。除了缺乏营养外 , 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 , 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 。
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2、每顿一二两足矣
什么时候吃元宵还有很多讲究 。最好别把元宵当正餐,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儿元宵还可以 , 但每次吃个一二两也就足够了 。
在吃元宵的同时 , 不能再吃其他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主食 。
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 。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
一些胃肠功能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会出现泛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问题 。因此,元宵不能吃得太饱 , 吃完后也不要马上就躺着,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
3、喝点儿汤促消化
元宵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微量元素、营养素溶解在煮元宵的汤里 。吃了元宵最好再喝汤,这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 。
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 。如果吃的是咸汤圆,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 , 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
无论是吃元宵还是喝汤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有的人吃元宵时一被烫了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这种习惯危害更大 。
结语: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不仅仅有令人流口水的美味,更加有丰富有趣的传统习俗 , 真的是热闹非凡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解了关于元宵节饮食的注意事项和传统习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
推荐阅读
- 元宵节祝福的话
- 元宵节活动之吃汤圆送花灯
- 元宵节话养生 这些习俗能治病强身
- 中午这样做巧治春季常见病
- 元宵节吃什么 元宵养生要谨慎
- 关于元宵节的祝词
- 元宵节如何养生 元宵养生应注意什么
- 揭秘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起源故事传说
- 元宵节如何养生 养生活动有哪些
- 2022年元宵节祝福语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