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历史典故吗

说起刘禅,我就想起孙悟空,明年年初中美合拍…………对不起好像乱入了,主要是最近这个梗太硬了,不自觉的章口就莱 。
好的,各位看官,我们书接正文,说起“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大家马上想起一个昏庸无道、肥头大耳、憨态可掬、面目可憎的蜀汉第二任也是亡国之君后主刘禅,而且这个典故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三个人物:刘禅、司马昭、郤正 。事情经过很简单,司马昭宴请刘禅放松一下,自然是吃吃喝喝听听曲看看舞,席间安排的蜀国舞蹈,一干蜀地的旧臣触景生情无不悲伤,唯独刘禅死不要脸的在哪里乐乐呵呵,欣赏的津津有味 。于是司马昭就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张口就来“此间乐,不思蜀也”蜀汉旧臣一听不是滋味趁空隙给刘禅大哥说,老大你不能这样说这样说太丢人了我们都害臊,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有可能放大哥回蜀了 。”刘禅听后一想有道是听人劝吃饱饭,下次一定记住了 。回到酒宴上,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哎呦,这话我听着怎么像郤正教你说的?”刘禅一听就像幸运52回答正确一样大声说:“你咋知道呀!就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众人大笑 。从此认为这是个超级大饭桶,也不再怀疑他了,一直到公元271年晋泰始七年,刘禅善终 。这个典故记载于《三国志·后主传》中,从此以后乐不思蜀就和刘禅紧紧的联系起来,千百年来刘禅的民间形象就以昏庸无能的形象流传来下,成为历代帝王负激励的楷模 。
鲁迅说,事情远没有你看到的那么简单……(鲁迅说我好像没有说过这个话,不管谁说的都可以是我说的……)纵观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里大多都是下场凄凉,商纣王、秦王子婴、北周静帝宇文阐、隋炀帝杨广、宋朝徽钦二帝、南唐后主李煜、……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从蜀汉灭亡公元263年到去世公元271年,在司马家族势力内封安乐县公而且并滋润的生活过了8年,终年64岁得了个善终,在很多专门研究历史人士眼里堪称一绝,很多人都不进要问三个字:凭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凭什么!
刘禅,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生,生母甘夫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确立太子,公元223年登基,年仅17岁,公元263年投降,在位41年!诸葛亮234年去世后独揽大权29年,也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几位,我们的阿斗大哥可不是扶不起来,那也是相当厉害的,但是是什么掩盖了一些即使真相呢?
当时的历史环境比较复杂,先说刘禅,刘禅在诸葛亮时代可以说一直都是国家形式上的老大,但是实际当家人确实诸葛亮,这就出现历代帝王最不想看到的局面-臣强君弱,纵观历史这种局面出现的时候帝王的下场如何?作为刘禅他是碰不见后世诸如宇文护、杨坚这样的很角色,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远的一点的如霍光,近一点如董卓、曹操,再看看家里那个远房亲戚刘协,换了是我们也难免心惊肉跳,寝食难安,所以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立马进行调整,使得蒋琬费祎相互制约,从而独揽大权,而且过程非常漂亮!而且大家可以看看都是开府丞相,蒋琬费祎的权利能和诸葛亮比吗?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刘禅在外有强敌内有隐患,且整体国力最差的情况下大权独揽近30年,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说刘禅毫无能力 。
但是蜀汉确实亡在他的手里,这个确实是不能回避的 。但是究其原因在我看来蜀汉更多的是死在内讧上,蜀汉集团内部荆州、东州、益州三股政治势力犬牙交错,政治环境复杂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是重要原因(这个不在单独说了,几天几夜说不完,说起来都是泪),宠幸宦海黄皓只是个表象而已,但是锅总要有人背,诸葛亮、姜维这些人形象过于高大,那么不好意思作为国家的一把手的阿斗大哥你自然是跑不了的,怕你孤单寂寞冷,在半买半送给个谯周(这位爷也比较委屈)和黄皓(活该!)大家一起乐乐呵呵也有个伴 。
再说下司马家族,作为第一个灭国的蜀汉,刘禅的生死去留问题就不是个小事了,因为南边还有个孙皓 。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刘禅这个亡国之君就有很大的号召力,所以作为司马家族也要做做样子,但是身为亡国之君的刘禅也不是傻子,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就需要配合司马家族的动作,甚至不宜以装疯卖傻把自己包装一下,使得司马家族彻底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这里就不难看出刘禅满满的求生欲!
再说阶层,三国时代三家话事人都是寒门掌权,伪皇亲个体工商户刘备、太监家庭出身的曹操、钱塘小吏孙家父子在当时来说出身都不是大族,相反司马家族确实世家望族,历史的在哪个时代历史进程就是世家为主,世家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无奈自大将军何进开始历史出了个小插曲,三家寒门崛起却又最后妥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都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所以从三国鼎立到三家归晋前后几十年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作为司马家族已经完成了当时的历史进程,所以对魏蜀吴三国君主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所以在历史潮流上也给刘禅创造了一个可以活命的宽松条件 。所以在刘禅有能力也有条件的前提下确实做到了善终 。
毕竟自古成王败寇,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没有像他儿子北地王一样以身殉国,而且说出那句流芳百世:此间乐,不思蜀也 。来苟延残喘,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他无耻的,但是作为亡国之君,又能在敌对势力享福8年最终善终,我们可以说他是幸运的 。我们毕竟不是当事人,也不能以现代精神的的角度来思考历史上的人物究竟做的对不对,这样对当事人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们不能枉自揣测 。
顺便咱们首先说下《三国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作者陈寿了,陈寿,西晋官员,但是他还有个身份可能许多人不知道,陈寿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四川土著,蜀汉时代就曾在蜀地任职,师从谯周(就是劝刘禅投降哪位爷),在蜀汉时代里陈寿属于益州集团成员,一直不受以荆州集团为政治核心的蜀汉重用,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候已经是三家归晋了,首先陈寿作为蜀汉旧臣一直不得重用对原来的荆州帮是心存怨怼的,第二成书时候陈寿作为西晋的官员在描写上可能会存在一些个人色彩,所以我认为故事是有的但是没有那么夸张 。

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历史典故吗

文章插图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义是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故国,在现在我们通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新的舒适的环境中非常快乐,不想再回去了,有忘本的意思在里面 。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
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历史典故吗

文章插图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公元263年,蜀汉被魏所灭,蜀主刘禅投降后被封为一个食俸禄而无权的“安乐公”,在洛阳居住,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期间故意演奏蜀国的乐曲,原蜀国旧部都伤感泪下,唯独刘禅谈笑风生,司马昭见状便对贾充说:“刘禅确实昏庸,那怕诸葛亮在世也难以辅佐,何况姜维呢?”贾充说:“是啊,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吞并蜀国啊 。”
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历史典故吗

文章插图
接着司马昭故意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国,刘禅说:“这过的很开心,不思念蜀国 。”原蜀国旧部郤正找机会给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就要哭泣着说:‘先人的陵墓在蜀国,我天天都想念蜀国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便按照郤正的话来回答,司马昭说:你这话怎么听起来像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吃了一惊说:是啊 。旁边的人听了后都大笑不止,从此司马昭对刘禅放松警惕,没有将他赶尽杀绝 。
【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历史典故吗】乐不思蜀这个典故讽刺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大智若愚,若是真像郤正那样说话,估计早就被弄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