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则是冬至 。
一、清明节(踏青节)
清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该节日的核心活动内容则是祭祀,日期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至7日 。中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就逐渐形成了春祭的传统 。每年的清明节,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加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在民间,更有着传承千百年之久的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重要风俗习惯 。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历史悠久,而且节日习俗的形成与节气的特点密切相关 。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一脉相承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清明时节就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习俗 。
据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等 。直至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逐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后,不仅上坟扫墓等仪式多移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合并至清明节活动之内 。
上巳节历史亦相当悠久,周代即有,古时定于农历三月初三曰为正节,当天按礼俗需赴水边清洗,主要风俗包括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每逢三月节时,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晋代陆机诗:“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唐代大诗人王维亦有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至宋代时,上巳节亦被清明节兼并且彻底消失 。宋、元时期,已初步形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而定型的大型传统节日,明、清时承续前代旧制,坚持并发展着其春季大节的强悍地位 。
民国时,清明节日除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
唐玄宗时,始颁布政令解决官员回乡扫墓祭祖假期的问题,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 。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即是说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 。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令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2009年,又将假日改增为三天 。
二、冬至节
【24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并测定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当天开始“进九(民间俗称交九)” 。而此时的南半球,则正值酷热的盛夏 。在中国北方,自古以来留传的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各地食俗虽有不同,但以吃水饺最为常见 。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日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即冬至日),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为岁首一直未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 。可见,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因为没有固定于特定日期,故和清明一样,冬至日亦被称为“活节” 。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日期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日还有祭天祭祖等习俗 。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行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 。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夜为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
文章插图
古人过清明节,那是相当地快乐!!!
清明本来不是节日,它只是节气,出现在冬至后的108天 。那它为什么成了节日呢?因为它撞上了寒食节 。
寒食节的故事起源于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当时还没继位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 。有一次他饿晕了,跟随他的小伙伴介子推直接割了块大腿肉给他吃 。后来晋文公发达了,要报答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坚决不接受,还拉着老娘躲进深山死活不出来 。晋文公没办法,只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想把人从山里逼出来 。结果火候没掌握好,把介子推母子烧没了……重耳非常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一段时间内所有人都不准玩火——只能吃冷饭 。寒食节就这么诞生了!
在唐代的时候,寒食节被正式规定为三天,分别是: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由于历法的推算,清明时而在小寒食这一天,时而在小寒食之后,总之就是“纠缠不清”,于是寒食节干脆就“收养”了清明这一天 。
由于紧跟遭罪的寒食节,人们刚吃完几天冷饭,亟须放飞自我,所以在清明这天,大家无比愉悦,纷纷出门踏青郊游 。
这让我想起杜牧的一首诗《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里指的就是杜牧去酒家喝酒,很开心!!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属虎2022年财运怎么样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哪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哪里?
- 高中生成绩忽上忽下怎么办
- 面粉的低筋和中筋及高筋是怎么区分的呢
- 水银中毒症状,水银中毒有哪些症状表现
- 印度登月失败,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值得尊重 硬着陆 软着陆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什么意思:王维《终南别业》中的“孤独”主题
- 弱爆了是什么意思,最近有个流行词叫中年少女
- 有一些去非洲定居的中国人,为何很快会和黑人女性结婚
- 我国从地沟油中提炼出航空燃油,技术人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