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深度解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

下面用我的一篇国学文章谈谈 。
什么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日常中常见某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受害者深受苦痛,旁观者侧目以怒,可该君不以为耻,反而言之凿凿,神态通神,告诉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古今如一 。这句话在中华民族当中盛传千年,如果考查它的出处,就不得不谈一个学派 。
春秋战国时期,杨朱学说是与儒道墨齐名的显学,有一句话可以表明它的盛行:“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但它后来之所以被湮没,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在品质,此学说的要旨是:“贵生”、“重己”、“全性葆真” 。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是这个学说的一句名言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句话在读音时因为我们把“为”读成了为了的“为”,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是天经地义的,人人不为自己谋福利,天地就不会容你,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正确的读音应该把“为己”的“为”字读成修为的“为” 。这里的“为己”是修为自己 。人生存在天地间就应该先修为好自己,先生存,活命 。例如你必须让自己吃东西,才能活命 。如果你总让别人吃东西,自己不吃,就不能保身 。所以说杨朱学说的“为己”是有底线的,他与名利没有关系 。其实我们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力等等,就是“为己”的最好写照 。
中华数千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曲解影响了人的生活理念 。中国人的自我一般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1、我们一些人因为自我,就形成这样的人生理念:一心一意为自己谋取了大利益的人就应该受到羡慕、敬慕和仰慕 。
理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在中国农村,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小孩知道把东西放入自己家中,或者他占有了东西不给别人,就会得到一片赞扬声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孩子,那这个孩子被认为是“傻子” 。殊不知这种理念违背了天道、地道、和人道 。因为这种错误理念,使很多人不能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人生的境界很低,最后平庸一生 。他们永远不可能得到老子的大智慧,老子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圣人谦让不争,虽然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后,结果反而居于众人之前 。虽然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结果反而保全了全身 。这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所以能够成就他个人的利益 。这种大智慧我们可以概括为:只有无私才能成就大的自私 。
因为人们推崇高度自我和自私的理念,使我们解释清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走入公共场所,非常关心自己的仪容仪表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自己的脸上有一点脏,就有很强的羞耻感 。用镜子照照发现后想极速把脸弄干净 。同样是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一位年轻人身边有一位年迈的老翁,全车人发现年轻人不给老者让座,这时再看年轻人会神态自然,他不会有羞耻感,不怕别人鄙视,因为我们骨子里有一种理念,人都是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谋到的利益越多,这个人越有本事 。
理念决定行为 。如果有了这样的理念:谁自私自利就是有本事,就是自然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不虚伪 。那么一旦出现了一个经常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谋利益的人 ,也就是雷锋那样的人,人们会感到诧异、不理解、不正常、不可想象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里有一个“雷锋式”的人物叫刘峰,他经常帮助别人做好事,结果遭到战友的冷嘲热讽 。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 。
很多人之所以高度自我,是因为打破了“为己”的底线 。古人的“己”,指的是人的本身 。而高度自我的人在拼命争取本身以外的名和利 。
2、因为打破“为己”的底线,疯狂追逐自我利益,导致许多人对公共空间漠不关心,不投入丝毫情感 。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做人的理念讲忠孝,一生的情感大部就放在这两方面,具体讲就是两个“庭”,忠是对朝廷,孝是对家庭 。
黑格尔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历史 。因为按照他的标准历史必须是让社会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中国数千年没有进步,历朝历代都是家国天下,一直到清朝,都是谁是皇上,就是谁家天下 。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因为家国天下的理念,中国人在日常中对家的概念可以说根植于内心深处 。例如:祖国叫母亲,人民军队叫子弟兵,部队军官称下属为弟兄,社交中经常与人姐弟相称,地方官叫父母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家的重视程度 。
突破了“为己”的底线,中国人追求“忠”于皇上,圣旨一下,唯命是从 。“孝”于家庭,父母长辈,无上尊敬 。对公共空间出现了一种漠视,毫不关心 。所以中国人是在五伦以内帮助人,五伦以外,不会关注 。如果你拿一张地图在国外的街道上,会有很多陌生人过来问你需要不需要帮助 。如果你站在中国的街道上,不会有人问你,因为你与这些人不是亲朋好友,不认识 。如果在中国有一个陌生人对你很热情,我们先是诧异而后开始警觉,以防这个人有所图谋 。
3、突破了“为己”的底线,使我们在极度自我中出现了狂妄、狂躁、舍我取谁的极端情绪,心中没有了丝毫敬畏 。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视觉有三个方向,俯视、平视、和仰视 。我们现在俯视的人很多,并且因为俯视有强烈的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我们很多人喜欢看一些幼稚可笑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喜欢喜剧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所以就没有了仰视 。正如一种说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皇帝,在中国却出现了亿万个皇帝 。人人自大,狂妄,根本无需仰视,但人人渴望别人对自己的仰视 。这是“为己”理念膨胀到极致造成的,不会仰视或心中没有敬畏或狂妄至极的社会乱像表现如下:
1、高度自我,越来越多的人好为人师,这些人一出场就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好像别人都是错误的,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正确的 。
2、因为突破“为己”底线,心智模式出了问题,疯狂攻击成功者,谁红都不行,自己红才算罢手 。这些人为了攻击而攻击,达到吹毛求疵的“高度” 。我们说这些人心智模式不好,是因为他们经常盯住别人的错误 。例如,你出了一本书,他不讲你的书理论水平和使用价值,他专门指出你的书中有多少个错别字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人自认为把握了时代的方向,掌握了超前的理念 。其实违反了阴阳规律,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总幻想用智慧战胜规律 。例如,有的人批评于丹,如果说于丹所讲内容在学术上有问题,不是不可说,有错误是正常的 。我们看批评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从不说于丹的成绩如何 。于丹弘扬儒家思想,提倡社会担当,用中庸修身之法让世人达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己身心和谐 。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就是为社会输送阳气,社会没有阳刚之气,就不可能发展 。这好比一个单位,总有积极工作的人,也有混天懒惰的人,单位的正常发展是靠那些积极肯干的人在支撑着 。那些混天的人应该知道感恩,应该知道终日享受的是别人创造的成果 。
这些人之所以批评于丹,我们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为我们文化特点是没有实证意识,信息的多元化使我们表达观点很方便 。什么是实证意识?举例来说,我们中国人如果有一天你听到某人说王某是个特务,或者说李某这个人如何如何,我们会马上相信,不会去考证 。如果突然出来一个人攻击冯小刚不会拍电影,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人水平肯定高,他拍电影一定比冯导拍得好 。再比如,有一个李某攻击成功者王某,如果我们讲实证意识,就应该去考察一下这个李某做了多少成绩,为社会发展、为大众做了多少有意义事情,看看他有没有资格批评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的王某 。
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说没有成绩就不可以批评有成绩的成功人士,关键是看态度 。如果一个人很客观地先说被批评者的优点和成绩,再说其缺点,说得很对,自然会心悦诚服 。可是有的人一出场就把对方说得体无完肤,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嫉妒,或者借机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学问和本事大小时,应该看他的气度和修养,因为“学问深进意气平 。”
3、高度自我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狂妄至极,不知道自己是谁 。《道德经》里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因为自我膨胀到了极点, 一些人终日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己几斤几两,已浑然不知 。
所以出现了:
“我爸是李刚” 。
“女子挡住高铁,不让准时发车” 。
在海关检查时,一女子咆哮:“我爸是村长” 。
有的人批评伟人,歪曲事实,丑化英雄 。
恶搞严肃音乐《黄河大合唱》等等 。
这些现象既让人痛心,又感到啼笑皆非 。这使我想起电影演员姜文说过的一句话:“有的人,把他往太阳下面一晒,发现他什么也不是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深度解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论语》里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只有心中有了敬畏,才不会打破“为己”底线,才会做到真正的仰视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即使身陷沟渠,也仰望星空” 。有了仰视,就能纠正狂妄态度,就能荡涤焦躁情绪 。
由上述可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的立意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 。只是“为己”的度要把握好,“为己”是修为本身来生存,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的道性和善性修为出来以适应自然社会,不要为自己争名夺利,如果处处为自己,那就会有悖于自然之势,会狂妄自大,最后把自己陷入困境和危境,甚至自取毁灭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周围的人,一心一意为自己争取名利的人不管你到什么层次,不管你人生多么辉煌,最后有几个能善终,又有几个不身败名裂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佛经: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第二声,修养修为之意,真正意思是:人不修为自己就会被天地所不容 。
人生有两种状态,一个叫生存,一个叫生活 。生存,为了吃饱,为了穿暖,这时人生为己,天经地义 。试想,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不能保证,你让其为他人着想,有颗公心可能吗?这就是人性:满足了私才能公 。人民公社解体这是事实,因为人生为己,天经地义 。再说生活,生活是在满足基本生存之后的升华,在物质生活之后增加了精神生活 。生活这段,人开始修养,修为自己,培养情趣爱好,知行合一致良知,活出本心那个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福祉于民 。所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中的“己”是生存,是基础,是低层次物质生活的自己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己”是生活,是升华,是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自己 。
活出自己是种成功,是圣贤之道,是一种大境界 。只有活出这个自己,才有能力造福人民,造福社会,“公”于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