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马致远不仅是元代重要的杂剧作家 , 他的散曲成就也很高 , 被后人推许为元代第一 。这不仅是推崇他的散曲作品是上乘 , 也指他对散曲的贡献在元曲作家中是最大的 。他著有《东篱乐府》一卷 , 包括了小令104首、套曲十七套 。内容以“叹世”一类作品为最多 , 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男女恋情的作品 。特别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 , 很能表现他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 , 兼有豪放、清丽、平易自然的特点 。有些作品笔调活泼 , 语言通俗生动;有些作品则兼用了封建文人惯用的辞汇、句法 , 这一点后世文人是特别推重的 。《太和正音谱》评他如“朝阳鸣凤” , “若神凤飞鸣于九臂 , 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 列在“群英之上” 。这里 , 我们介绍他的一首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全曲是这样的: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这首小令只有五句 , 二十八个字 , 却把秋天黄昏郊外的萧瑟苍茫的图景历历如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难怪这首小令被誉为元人描写自然景物的名作 , 传诵千古 , 永葆她动人的艺术魅力 。
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元代散曲作家中的秋思之作是很多的 , 但是的确没有哪一首超过它 。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文章插图
题为《秋思》 , 就是秋天里人们的思绪、感触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思绪和感触的呢?从作品来看 , 作者是以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的身份来抒发感触和感情的 。开头三句:“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迭用九个名词来描写眼前景物:卷曲的枯藤 , 苍老的树木 , 在暮色中盘旋的乌鸦;荒村之郊的小桥 , 棕滨的流水 , 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古老的山间小路 , 萧瑟的秋风 , 一匹慢慢而行的瘦马 。这九个名词描写的景物 , 有动有静 , 动静结合 , 好象一幅水墨山水画 。第四句“夕阳西下” , 说明这幅山水画是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展开的 。我们万万不要忽视了这幅图景中的一个人物 , 这就是结句所说的“断肠人” 。“断肠人在天涯” , “断肠人”是形容悲痛到极点的人 , “天涯”即天边 , 指极远的地方 , 在这里指异乡 。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 , 在深秋的黄昏时节 , 骑着一匹瘦马 , 经过长途的跋涉 , 人困马乏 , 慢慢地行进在古老的山间小道上 , 在苍茫的暮色中滑见粘藤缠着老树 , 傍晚时要回巢的乌鸦呀呀鸣叫 , 在树梢盘旋 , 这就促使他想到自己的困境 , 乌鸦尚且还可以回巢 , “我”的窝在哪里呢?近处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 , 或许更使他记起了亲切的故乡、亲爱的家人 , 但是眼前的“人家”终究不是自己的家啊!此时此地 , 他怎能不百感交集?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全曲不仅画出了一幅秋郊黄昏行旅图 , 而且表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那浓厚的忧愁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清末的王国维说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 是评价得很中肯、很深刻的 。唐人绝句 , 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 , 创造出一种迷人的意境 , 或是蕴含着启迪人心的哲理 。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文章插图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 , 从篇幅上看 , 只有二十八个字 , 与七绝相等 , 而他所创造的意境则不在唐人绝句之下 , 我们在前面的赏析当中 , 巳经谈到 , 作者用简练的笔法 , 勾画出一幅秋郊黄昏行旅图 。图中的景物和人物相配 , 画面显得古朴苍茫 , 意境深远 , 画中人物的心情和环境相融 , 就连那匹慢慢行走的瘦马也好象在沉思着什么 , 真是耐人寻味……
一首小令 , 篇幅极短 , 要用寥寥几笔 , 勾勒出这幅如此动人的图画 , 就不得不考究语言的运用 。前半部分的三句 , 就是用九个名词连用 , 又配置得那么恰当 , 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深秋时节郊野中常见的景物 。读者不但看得懂 , 而且能领会其中的诗情和画意 , 后两句点出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感情 , 可以说是“妙笔生花” , 把不少人在相同情况下都会有的类似体验很自然地点拨出来 , 就收到了深深打动人心的效果 。但是 , 这位旅客 , 这个游子 , 他为什么漂泊异乡?他从哪里来?他又要到哪里去?他的命运是什么呢?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所有这些问题 , 作者都没有作出交待和回答 , 有意留给读者去寻味和思索 , 达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要求 。
由于这首小令所描绘的图景是如此色彩鲜明 , 抒发的情怀是如此深沉真切 , 所以被历代的读者所传诵 , 成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