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逸事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源远流长 。各地过年都有各地特色的风俗 。但写春联,家家户户贴对联,这个习俗确实是最普遍的吧 。
【过年有哪些习俗大全 过年有哪些习俗】春联的历史已经很遥久了 。有一副老对联这样写 : 炮竹一声岁除,桃符万象更新 。说的是人们在春天伊始,火烧竹子发生响声,吓走恶兽"年" 。又在门口挂桃符,用以治邪保平安 。后来,人们把每年更新桃符的形式,改为贴对联 。这大概是春联的由来吧 。
小时候我非常爱看大人挥春,也喜欢记春联 。年末之际,村里总有一两个好字之人,在村堂摆开架势,为乡亲们写对联 。围观的都是村里的长者,他们总是对着大字指手划脚,评头品足,有时竟争得脸红耳热,各不罢休 。但争归争,对联还是要买的,只不过便宜得很,只收回工本费而已 。也有的人,自己拧起椽头大笔,班门弄斧,一挥而就,带走自己的墨宝 。这种场面,印象深刻,诚为乐也 。后来,市集上出现了专门挥春卖联的人,于是成行成市,多了选择,村里就少有人写对联了 。
我的祖父是挥春的高手 。但他只是义务帮村里乡亲写,从不到集市上去卖 。对祖父而言,写对联只是小儿科 。他的特长在于,为各家各户写神函(神主牌),就是把列祖列宗的名字,有选择地写在固定规格的红纸上,让各家供奉于神台,好让春节时拜祭 。所谓选择地写,是因为篇幅的限制,一般只写了五代,即近至显、祖、曾、高四代,再加始祖,本族的创始人,为之五代也 。高祖以上至始祖,通常还有祖先,只好不写了,随之在旁边加了一句历代祖先代之 。因为始祖是宗族的创始人,是一定要领头写上的 。至于祖上的夫人,只可写姓氏,不可留名字 。原来人死了来到阴间,仍然是轻女重男的 。我祖父写的这些东西,方正有力,颜肉柳骨,煞是好看 。可惜,他的这些墨宝,经年久远,都已流失 。每念祖德,我懊悔不已,当年怎么就不会留下一点他老人家的墨迹呢!那怕一封家书也好(祖父的家书也是用毛笔书写的) 。
祖父还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 。改革开放之际,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祈盼富贵发财的愿望空前,于是生意兴隆通四海,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春联大行其道,举目可见 。更有甚者,有人贴出"富贵从今起,贫穷过别家"的对联,遭到村人的唾骂 。唯我祖父写了"不须着意求佳景,自有奇逢应早春"一联,张贴门口,如浊流之清泉,格外注目 。从那年春节后,我就对祖父刮目相看了 。原来他不是迂腐之士,而是很有学子风骨之人呢!
现在的春联已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了 。市场上卖的春联更是五花八门,材料也好次有别,任由选择 。但细心推敲起来,各地的对联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我们广东五邑地区,家家户户多喜欢七字联,联体纤瘦,字体婉约,如纤纤玉女 。而咫尺之遥的两阳地区,人们大多喜欢四字联,联体肥硕,大字刚劲,宛若豪强 。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木刻对联,长挂门外,不怕水洗日晒,一劳永逸,倒也省了每年置换的麻烦 。
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邃 。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十里之外有洞天 。文化上的求同存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从腊月初八开始,春节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一直持续到正月里的元宵节后,然后正式步入春天的轨迹 。
一进腊月,随着浓烈的年味而来的传统风俗也多种多样,象腊月里扫房子,迎灶王爷,贴春联,放鞭炮,蒸馒头,炖大肉,祭祖,打春酒,吃团圆饭,给压岁钱意为着长一岁,最重要的是“熬夜”一年岁为首,“熬夜”也叫,“守岁”意为着“除旧迎新”的意思 。然后大年初一“拜年”相传呀!年是一种怪兽,每到年底就是出来祸害人间,于是人们就积累经验,用热热闹闹和红红火火的气氛把年吓跑 。“熬夜守岁”的第一个早晨,人们起来相互的拱手作揖问候平安,并挨家挨户的去拜贺祝福 。
推荐阅读
- 中风恢复期的日常用药 风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 螃蟹死了为什么不能吃有毒吗
- 描写牧童的诗句有哪些
- 番茄有一点点烂了可以吃吗
- 奔腾t99后视镜加热有什么用
- 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有极限吗,8000米自由落体最高终端速度
- 瑞士的著名景点有哪些
- 长痘的原因都有些什么 长痘痘的原因都有哪些
- 云可以组什么成语
- wps文字域代码上面怎么表示 有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