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之外,在诗意之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诗意之外,在诗意之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章插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杜牧《山行》,流传千古 。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 。
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 。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 。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 。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 。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
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
我们坐车往山上去 。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 。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 。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 。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 。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 。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 。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 。“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 。
其实,在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当下,那些生活在“白云生处”的人家,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身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大河滔滔,想的是防洪防涝;烟雨迷蒙,想的是漏雨危房;鸡犬相闻,考虑的是农村民生的大课题;空山不见人,自有保护与开发的权衡涌上心头……厚重的现实责任,让扶贫干部对过去心中诗意的栖居多了很多现实的考量 。
如今我们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忘的生态景致 。诗意之美和现实之思正是这样融为一体——“情”与“美”化为民生实实在在的支撑,而万家灯火、富庶清平亦孕育了新的时代之美 。
【在诗意之外,在诗意之外阅读理解及答案】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 。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情景,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 。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正在脚下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诗意 。
本版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1日 20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