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特别准吗 心理测试准吗

互联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但其实很多的心理测试并不靠谱 。
靠谱的心理测试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客观性、标准化、稳定的常模、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 。
客观性是心理测试的首要原则;标准化使得同样的测试过程,只出现一个测试结果;信度是心理测试稳定与否的指标;效度是评价测试是否准确的指标;常模是这个测试所测得的一般人的心理状况数据 。但大多数网络上流行的心理测试并没有常模、信度和效度 。所以,网上大多数的心理测试,并不可信 。
很多测试只是利用了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使测试者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自己是这样的人」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 。「巴纳姆效应」认为,人们会很轻易的相信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词语,觉得这些词语特别的适合自己 。即使这些描述十分空洞,但仍然会认为这些词语能够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
网络上除了简单的文字测试,还有很多通过看图片来测试压力、性取向等的心理测试 。随便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堆图片类型的心理测试 。而这些心理测试,就更不靠谱了 。
例如网上的一些图片心理测试,会通过你看这些图片转不转、转得快不快来测试你的压力,但这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 。我们能够看到图片旋转,其实是正常人感官上的一种错觉 。这种错觉被称之为「周边漂移错觉」,是一种由于生理机制与经验机制导致的错觉 。

心理测试特别准吗 心理测试准吗

文章插图
而一张图片,第一眼看起来既可能是兔子,又可能是鸭子,是由于我们眼镜注视方向与眼动轨迹的不同,还有我们过去的经验机制决定的 。
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时,视觉神经元对图片中不同颜色的反应、对比度刺激的加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这些错觉 。当然,造成错觉的原因很复杂,还需要更多科学的研究才能够完全解答这些问题 。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科学能够证明,人们对这些图片的不同反应与人内心状况有关联 。
所以,网上大多数的心理测试,无论文字还是图片测试,其实都不靠谱 。我们可以拿来娱乐,但千万不要用来指导生活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网上的心理学测试都不靠谱,如果你细心的去找,还是能够找到靠谱的心理测试 。
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心理测试是否靠谱:题目越接近日常、问题越详细的、你能大概猜到题目是测试什么的,这样的测试往往会越靠谱 。而题目带有故事、奇怪的、你根本不知道它测试的是什么,这样的心理测试往往都不靠谱 。
还有一种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看这套测试题有没有专业人士背书 。在现代,有专业人士背书的测试题,结果都不会太差 。
下面,我就来推荐几个有专业人士背书的、靠谱的心理测试:
1.霍兰德职业测评
该测试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建立,是对于职业和兴趣的分类是最权威的测试之一,用于辅助人们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测试一共60题,所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
2.你的易怒程度
该测试源自「诺瓦克愤怒量表,NAI」,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Raymond W. Novaco教授于1975年编制完成,本次测试采用的是原问卷的简版,在保证信效度的基础上,使用起来更加简便 。
【心理测试特别准吗 心理测试准吗】3.爱情依恋模式测评
该测试根据Waller、Brennan两位心理学家的依恋模式问卷编译而成,一共38道题 。用于分析你属于哪种爱情依恋模式 。
4.自信与自尊水平
该测试一共10道题 。,来源于「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由社会学家Morris Rosenberg博士编制 。可用于帮助你深度了解自我的看法与态度,辅助你重新思考自己内在的关系 。
5.如故三观测试
该测试由常青藤博士团队为中国人群专门设计的一套心理测试题目,从6个纬度分析一个人的内心属性 。该测试题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基础测试包(26道题)与扩展测试包(21题) 。依附在一个社交APP上,该社交APP用测试的结果来帮助用户匹配三观相似的网友,是未来社交模式的雏形 。
6.情绪识别能力测试
该测试一共20题,用于测量大家读懂表情的能力 。可读懂表情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它体现了你情商的重要指标:共情力 。
7. 强迫指数
该测试一共有25道题,来源于「佛罗里达强迫清单,FOCI」, 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WayneGoodman和Eric Storch教授联合编制 。
真正专业常用的心理测验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大五人格量表、16PF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类的专业测试,而且标准化心理测验需采用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即:测验工具要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常模 。
其实是因为,这种心理测试,答案总是写的比较模糊,范围也较为广泛,不管怎么样都能让你产生共鸣 。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另外,人类也有一种“求同倾向” 。
也就是说,即便性格分析里有与自己不太吻合的内容,但人们也更容易忽视,反而对说得准的那些内容印象深刻 。每个人的思维有选择性,会优先选择一些和自己符合的信息,或者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 。这样你就会觉得它很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