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五经四书,中国哲学五经四书

大家好 , 这里是小播读书 , 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 , 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儒学经典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说到我国古代思想 , 尤其是儒家思想 , “四书五经”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主题 。它们不仅是儒家经典 , 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和思想史上的经典 。那你知道“四书五经”是指什么吗?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 , 与《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所以 ,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
儒家的经典 , 最初其实也包括“六经” , 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 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 , 秦末农民大起义 , 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 , 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 , 《乐》经失传 。到了汉朝时 , 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 , 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 , “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 。所以 ,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
四书五经博大精深 , 今天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四书” 。

哲学经典五经四书,中国哲学五经四书

文章插图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 , 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著 。在宋、元以后 , 《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按照新儒家的学说 , 三纲其实说的就是一纲 , 即“明明德” , 而“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 , “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 。总体意思 , 做人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条目实际上只有一条就是“修身” , 其余都是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 , 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 。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 , 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 。所谓达到最后完成 , 就是“止于至善” 。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 , 才能够尽其性 , 至于完成 。如果不同时成人 , 也就不可能成己 。
所以 , 实际上《大学》中的“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 。前者是后者的内容 。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个观念 , 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 。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 , 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 。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 , 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 , 为天下尽力而为 。只要这样 , 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 。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 , 他就是“止于至善”了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 , 内涵深刻 , 影响深远 , 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 , 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 , 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中庸》
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被动、妥协、消极的态度 , 但这完全错了 。“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 , 又不能不及 , 不能过犹不及 , 恰到好处 , 谓之“中” 。比如冬天穿棉袄是恰好 , 夏天穿棉袄就不是恰好了 。儒家常将“时”与’中’连用 , 孟子和孔子说:可以仕则仕 ,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 , 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 , 而恰到好处 , 这是中的一个例子 。
而“中庸”的“庸”意思就是普通和平常 。就像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喝 , 都很平常 , 但是非常重要 。简单普通的事情 , 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 , 就像空气、水对我们人类生存一样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的“物极必反”的思想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之后 , 就会走向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 , 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平衡 , 做到恰到好处 。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 。从思想根源来说 , 可以追溯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物极必反”思想观念 。它让我们懂得 , 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 , 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 , 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 , 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 。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 。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 以及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


《论语》
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行编著而成的 , 说到《论语》 ,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想起几句那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 , 不相为谋等等 。
哲学经典五经四书,中国哲学五经四书

文章插图
《论语》短短一万多字 , 不仅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 儒家经典 , 更是中华文化的不朽传奇 , 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论语》甚至还为我们贡献了3 , 4百个常用成语 , 比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安贫乐道等等都出自《论语》一书 。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 , 包罗万象 , 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体系:
第一、伦理道德 , 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 , 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 , 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
第二、政治主张 , 核心思想是“礼” 。在治国策略上 ,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 而且孔子认为 , 无论人性善恶 , 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 , 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 , 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
第三、认识方法 , 核心思想是“中庸” 。孔子确立的仁的思想体系 , 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


《孟子》
说到《孟子》一书 , 很多里面的名句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 。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等等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
在《孟子》一书中 , 他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 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 , 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 , 仁也;羞恶之心 , 义也;恭敬之心 , 礼也;是非之心 , 智也 。仁、义、礼、智 , 非由外铄我也 , 我固有之也 。”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 , 后来宋朝朱熹把它丰富为“人之初 , 性本善“ , 明朝王阳明又延伸为“致良知” 。
【哲学经典五经四书,中国哲学五经四书】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 , 提出了:“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意思是说 , 人民放在第一位 , 国家其次 , 君王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 , 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这个治国思想 ,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 , 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 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 发展为“仁政”学说 ,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 ,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 ,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 推行虐政 ,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 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