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三碗不过岗也许是指书中当时对喝酒的所有人而言!喝酒的人当中有能喝的也有不能喝的!能喝的十八碗他可能也不会醉,不能喝的人也许三碗不到两碗就醉了!酒店的老板出于要对所有人的安全考虑,不会只对某些少数能喝的人而言去挂酒店三碗不过岗的招牌!是要约束当时大多数普通人的酒量可能都很难喝过三碗不醉而言,况且还有官府法律法规的指定压力!老虎它是不认人的,醉了失去理智和知觉的人都是他的肉食和菜谱!而武松的酒量非大多数普通人的酒量能比,能像他这样喝十八碗不醉的人毕竟是少数!但酒店老板他是不知道的,也不知道他的来头!

其他网友观点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武松回乡探望大哥,途经景阳岗,在一家路边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这种豪饮的气势,让酒家直看的目瞠口呆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文章插图
那么,有人就好奇了,武松喝的什么酒呀,如果换作现在的白酒,恐怕一碗下去就走不成道了 。

对此,施耐庵老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文章插图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 。又唤作“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时刻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我来吃 。”

从武松与酒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酒是店主自己酿的,应该和我们现在所饮用的酒有所不同 。现在的白酒度数基本都在40度左右,即使再海量也只是斤把量而已 。

古人很早就有了饮酒习惯,最早可追溯的夏禹时期 。先秦时代酿酒,兼用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文章插图
到了北宋时期,酿酒业在用曲方法上采用了“连渣拌饭法”,即把米淘洗干净,蒸成饭,令其极冷,然后连同曲渣一起投入,充分发挥曲渣中有益霉菌的作用,度数可以达到11-18度左右 。

可以推测,武松在景阳岗喝的酒应该是米酒 。

虽说那时候也有果酒之类的饮品,但民间一般来说,还是应米酒为主 。在古代米酒一般都是只有两种材料水和大米,所以发酵出来还是比较健康的,其酒精度数最多也就类似现在的啤酒的度数15度左右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文章插图
不过即便如此,连干18碗也非常人可及,不过人家武松是打虎英雄,自然另当别论了 。

那么,再回到《水浒传》的情节中,如果洒精度数这么低,可店家为什么又说三碗不过岗呢?我猜想这店家自酿的米酒,应该高于普通的米酒,当然了,肯定没有现在白酒的度数高,不然的话,就是再大的英雄也得一醉方休 。

另外,北宋年间,黄酒也是很不错的饮品、不过品质上乘的黄酒,一般来说都是作为贡酒进献皇家的,像这种山野小酒馆是不可能有这种酒的,从而我们更坚信武松喝的一定是米酒了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

文章插图
这种米酒,如今仍然可以在市面上见的到,它的度数应该最高也只有18度左右,那么每碗三两酒计算,武松连喝十八碗也就相当于今天一斤近六十度白酒的量,酒量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

其实,从《水浒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武松喝罢酒后,一路上踉踉跄跄直奔景阳岗,已是带了几分醉意,要不然他也不会躺在青石扳上酣睡过去 。你说对吗?

其他网友观点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没醉,大家说那时候的酒度数低,但"三碗不过岗"不就说明度数不低吗?】那时只讲酒劲大小,是不讲度数的,据说喝的不象当今的白酒,而是米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