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如何分类的? 关于茶叶的知识

茶叶是食用商品,品质最重要 。说到茶,自然要说到它的品质 。质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所以理想的分类方法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要表现出质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要表现出制造方法的系统性 。同时在传统和流行的分类基础上系统化,便于实际应用 。
【茶叶是如何分类的? 关于茶叶的知识】如果不能表现出制备方法和质量的系统性,那么即使方便实用,也只是人工分类,不能满足科研的要求 。因此,茶叶分类的研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①研究各种制茶方法的相互关系;②研究茶叶品质的异同 。反过来,茶叶分类是研究制茶工艺和质量的第一步 。如果你不知道制茶技术和品质的区别,你在制茶的分类上就没有发言权 。
茶叶分类要以制茶方法为依据 。从这种茶到那种茶,制作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革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此期间,制作方法逐渐创新和改变,茶叶的质量也在不断变化,产生了许多不同但相似的茶 。从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新茶 。
每种茶在制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红茶有一个泛红的过程,促进黄烷醇的氧化;各种绿茶都有阻止黄烷醇氧化的失活过程;红茶有一个积累和上色的过程 。如果两种茶的品质非常相似,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相似,彼此关系密切 。相反,如果两种茶叶的品质相差很大,那么它们的制作方法也不相似,品质上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比如人种红茶和功夫红茶品质相差不大,制作方法也差不多;但是工夫红茶和细碎红茶有很大的区别 。细碎的红茶揉捻时,需要揉切或不萎蔫 。制作方法与工夫红茶大相径庭 。不同类型的茶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制备方法 。茶叶的分类应以制作方法为依据,这样才有完整合理的体系 。
茶叶分类也要结合茶叶品质的异同 。绿茶品质的特点,首先是形状差异很大,尤其是中国绿茶 。如珍珠茶、眉茶、片茶、尖茶等 。其次是色差,包括干叶色、湿汤色和叶底 。绿、黄、黑、白、青、红的分类,不仅颜色不同,准备和质量也有系统性 。
我国历代都没有对茶叶的分类进行过研究,只是根据人们的意愿给了一个名称,未能体现出茶叶的不同特点,也不符合分类的要求 。到了唐代,有两种茶:蒸绿茶(绿茶)和晒叶茶(白茶) 。但是,余灿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而只能从烹煮和饮用的角度,根据它们的形状把它们分为四种茶 。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表明茶叶的不同特性,不能作为分类标准 。
到了宋代,蒸青团茶逐渐发展为蒸青散茶,一般分为三类:片茶、散茶、蜡面茶(贡茶) 。这三种茶,方法不同,品质不同,但都属于绿茶,还是作为分类的“阶”,而不是分类的“纲” 。
明朝初年,绿茶分芽茶和叶茶,没有白茶 。明朝下半叶,茶叶有五大类,但只有绿茶和红茶,没有黄茶、黑茶和白茶 。
到了清朝,已经有六种茶了 。为了便于应用,还按常用名进行了分类 。根据产地不同,可分为平水茶(绿茶)、武夷茶(绿茶)、祁门茶(红茶);按销量不同分为国产茶(绿茶)、出口茶(红绿茶)、海外茶(绿茶)、边茶(红茶) 。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发酵茶(红茶)、非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绿茶);根据制茶季节不同,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但如果方法相同,有时也能生产出不同季节、相同品质的茶叶 。把红茶、绿茶、绿茶、花茶、蒸茶按品质分类是不合适的 。绿茶绿茶有花茶;绿茶,红茶,黑茶都有蒸压茶 。这两种茶不能单独分类,不如白茶、黄茶、红茶 。以上分类方法都有缺点,不符合分类的科学原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