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边塞诗人」,那宋朝有没有「边塞词人」?

这个问题问我这个写了几十年诗词的人恐怕是再合适也没有了吧 。

词的特点是有牌有调,两宋时词的曲谱尚未失传,按照李清照的说法,填词是按调而填,而不同的牌和调适合表达的意境、主题都不同,这就意味着一个词人不能只擅长一两个甚至五六个词牌,而必须能掌握至少几十个词牌,这样才能在不同灵感出现时“对号入座” 。

正因为这个特点,填词通常是不能像写古风或近体诗那样即兴创作的,而往往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和相对长一点的创作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条件挑选词牌和斟酌调式 。文人都喜欢雅集,雅集中即兴分韵赋诗是司空见惯的事,虽然说“分韵少佳篇”,但现存自唐宋至近代的古人诗作中,分韵雅集、酬唱赠答占了极大的比例,这表明诗是很适合即兴发挥和快速创作的——而这也恰是军旅创作所需要的条件 。

唐代的边塞诗人必须是亲临边塞一线的,如高适曾是哥舒翰掌书记,岑参担任过高仙芝幕府高官,卢纶官运不佳,但也曾入河中节度使浑瑊幕府,可见他们多半系边将幕府出身,既亲历戎行,饱览边塞风云,又有相对超脱的创作心态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戎马生涯让他们的创作环境倥偬不定,可以快速创作、即兴发挥的诗体大行其道就是自然而言的了 。

与之相反,需要不同词牌、曲调搭配不同意境、题材,要精雕细琢、难以快速和现场即兴创作的词,就显得“不搭”,词调流行的宋代,仍然出现了苏舜钦、陆游等优秀的边塞诗人,而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人虽同样填词(苏还堪称著名词人),但反倒很少写边塞词(陆游的《关山月》其实是乐府诗,不是词),奥妙就在于此 。

但词牌多达几百个,其中一些是适合表达边塞题材的,而某些善于填词的宋人有机会担当边塞重任,在情感和词牌“碰撞”时,会擦出火花,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词”,比如曾担任西北抗击西夏重任的范仲淹,曾写出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又比如曾任山东义军耿京掌书记的辛弃疾,也写过传唱千古的边塞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也就是说,如果词人恰好有机会亲历边塞生活,触发灵感,又恰好熟悉某个合适表达这个题材和灵感的词牌,是可能写出边塞词来的 。

但正如前面所说,不同词牌适合表达的意境、题材、情感都不同,而一个词人是绝不可能一直围着寥寥几个适合边塞题材的词牌打转的,这就出现了“有边塞词、没有边塞词人”的有趣现象 。范仲淹其实并不以填词见长,流传下来的词不多,而辛弃疾大多数词的风格和边塞词大相径庭,比如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得、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意境委婉曲折,有人说他是“豪放派”,只能呵呵了 。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岳飞,这位货真价实的名将被流传最广的《满江红》很可能不是他的作品,事实上他的词作刚柔相继,回味绵长,不是《满江红》这种近乎喊叫的风格,我们来看看确信是他亲笔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如何,有感觉了么?

适合表达边塞题材的词牌基本都是小令(太长的词牌也不太适合边塞的快节奏对吧),且很多是与敦煌曲子词一脉相承的吹腔系,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试学一下填边塞词,可以试试诸如苏幕遮、菩萨蛮、小重山、临江仙、破阵子、十六字令、临江仙、西江月这样的小令词牌 。

其他网友观点

严格来说,没有 。宋词分两派:婉约,豪放 。唐诗分四派:山水田园、边塞、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很明显,宋朝边塞词作的数量远不能够到达开宗立派的规格,所以也就没有边塞词人 。

宋朝虽然边塞诗词数量很少,但也还是有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还有陆游《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再有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三位的边塞词在宋词里出类拔萃般的耀眼,也更加丰富了宋词的类型与观赏度 。除了大家熟知的这几首边塞词之外,给大家再推荐一些冷门的边塞诗词,这些诗词虽冷却极佳,完全不输以上三位的边塞词 。


唐朝有「边塞诗人」,那宋朝有没有「边塞词人」?

文章插图

柳开《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

这首短诗被后世誉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若说到宋朝的边塞诗词,那就一定要提起这首诗了 。诗作于北宋初年,作者柳开是北宋文学家,为人十分的豪放不羁,性格直爽、豪气干云 。而此时的宋朝也正和柳开一样,一身是胆,毫不畏惧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只想收复北方,一统华夏九州 。

诗里描写了一个小场景,在天净无风的某一天,一支响箭忽然划破长空,正在纵马奔驰的胡地男儿瞬时勒马回看,大家不约而同地举目穿云,凝气而望 。这首短诗看似并无过人之处,但其实细细琢磨就会发现,此诗的精妙之处正在其短小精悍 。诗人像摄影师一样,寥寥数笔为我们捕捉下了一个瞬时的镜头,诗中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人有景,俨然一张技艺高超的抓拍照 。要知道,越是能够三言两语就说清一件事就越显高明 。诗人没有杂冗的赘述,没有繁复的旁支,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的意象,寥寥数笔便将剽悍与尚武的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不愧是压卷之作 。

其实柳开能够很熟悉地描写胡人的外貌、动作与神态是和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据《宋史·柳开传》里记载,柳开"善射"、"倜傥重义",并且他还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沂州刺史" 。前者说明诗人本身就是习武之人,性格中带有重情重义的色彩,这与胡人性格是很相像的;后者又从诗人的职场经历说明了其出身行伍,且常与北地有来往 。前后两下呼应,更能说明《塞上》的成功是与诗人尚武的性格及其边塞生活经历有密切关联的 。


唐朝有「边塞诗人」,那宋朝有没有「边塞词人」?

文章插图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

作者张孝祥,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作家,状元及第的大才子,与他同期的进士还有写了"客愁旧岁连新岁,归路长亭间短亭"的范成大和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 。此时的他36岁正值壮年,出任荆南府、荆湖北路安抚使 。作为"主战派"的他,初入仕途就敢为岳飞鸣冤,在抚州时能够身先士卒,干净利落地平定兵乱 。这样年轻又有抱负的人,注定了要为国家操碎一颗心 。

这首《浣溪沙》原本还有个小标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在荆州当值的他约着朋友登上荆州城楼,在萧瑟秋风中,这座荆州城显得那么苍凉 。原本的故国内地,如今却变成了北境边陲;原本的国泰民安,如今却变成了硝烟四起、民不聊生 。而那万里中原,此时已属他人,曾经的大好河山只能隔着烽火远远眺望 。一看到这些,一想到这些,不禁悲愤交加,一尊浊酒,聊以消愁,却仍是忍不住地为故土洒泪 。

整首词作大气雄浑、意境悲凉、忠愤悲慨,作者北望中原义愤填膺,进而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土和人民的思念,表达了其拳拳爱国之心 。只是此时他已看清了官场丑恶,只得自请归隐,黯然离开 。更让人唏嘘的是,仅仅两年后,这位名噪一时的大才子竟英年早逝,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惋 。


唐朝有「边塞诗人」,那宋朝有没有「边塞词人」?

文章插图

张玉娘《从军行》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

"从军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王昌龄的组诗更是让这个乐府旧题变得广为人知 。以一般来说,边塞诗都是男人诗,里面表达着男儿慷慨激昂、建功立业的向往 。但这首《从军行》却是女子写的,而且不是花木兰那种从军女子,却是一个出身仕宦的大家闺秀而作 。

诗作描写了远离家乡戍守边疆战士的艰苦环境与生活,歌颂了他们为国征战的英雄气概和保疆守国的牺牲精神 。戍边战士经过严格挑选,前往了荒凉的北境,秋霜肃杀、思乡心切,边关生活是没有春色的,眼前只有用命险守的关隘,身后便是家乡,只期盼长驱沙漠,奋勇杀敌,能够为家国换来一份可喜的捷报 。诗人笔触坚定有力,以景写情,写出了戍边战士的精锐,更体现了他们为国杀敌、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 。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闺阁小姐竟作得如此大气磅礴的诗作,要知道,张玉娘情路坎坷最终殉情而亡,似乎是一位非常儿女情长的人 。像这样为爱而死的女子作出清丽婉转的小诗自然合理,可她却还有这种气势磅礴、壮怀激烈的爱国咏叹,不可谓不令人佩服 。其实,这一切并不奇怪,张玉娘本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女子,她既可以为爱殉情而亡,也可以为国振臂一呼 。她不像寻常的闺阁小姐一般只关心小情小爱,她心中还有家国天下,有千里之外的疆场,有苦苦挣扎的百姓 。所以她关怀着边塞的战士,也渴望着久违的胜利,希望有捷报忽传一洗沉郁的国情 。只不过,她没有等到,因为她27岁就亡故了 。而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因为3年后,蒙古入侵,南宋覆灭 。

就和我们熟知的宋朝一样,因为在军事上始终无法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以致于国土长久未统,家国尚在纷争 。或许正因此,宋朝的边塞诗词中也总是含有着一股未尝明言的遗憾,或者说遗恨 。不像大一统的唐朝,那时的边塞诗传递出的都是那种"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自信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骁勇 。在宋朝边塞诗词中,我们多的是感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力与惆怅,大概也是这遥遥无期的收复,又带给了才子佳人们一丝希望,使他们在笔下不断翻新着关于那边塞的无限可能 。

其他网友观点

【唐朝有「边塞诗人」,那宋朝有没有「边塞词人」?】唐和宋的边塞截然不同,宋的疆域較少,和辽国维持和平超过一百年,所以初时关于边塞的诗词較少,宋代文人地位极高,有才学的大多当了官,不会随便作这类诗词,直到金灭辽后南侵,宋室南渡后,局势长期紧张,反而让文人优国伤時,这样就有較多这类型的诗词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