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战场中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我是月关略萌,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

如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战争中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2、使者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不具备攻击性 。3、展现自身的气势和实力 。4、传递己方态度,也有迷惑敌方的作用 。

一、“不斩来使”是古代战争的一种“潜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古人最注重的就是一些规矩和礼仪!自然在战争方面也会有相当多的规矩,虽然很多都是一些默认的,包括这“不斩来使”的传统 。

二、敌方“来使”的意义和作用

【为什么古代战场中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一般来说,“来使”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消息,传递对方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建议,相当于一个传话筒 。“来使”都是手无寸铁前来,表明己方的态度和诚意,相应的,“不斩来使”也是一种态度和诚意的体现 。

三、“不斩来使”展现己方的气势和实力

两军对阵,如果势均力敌的话,那么“来使”的作用基本就是讲和停战 。这个时候如果斩了“来使”岂不是火上浇油之举?凭白无故弱了自己的气势,且不符合己方利益 。

如果两军实力相差悬殊,那基本上就是势弱的一方派遣使者前来谈停战条件 。这个时候作为强势的一方肯定要保持强者的姿态,本身是占据上风,斩杀一个小小的“来使”算什么?除非是铁了心要灭了对方!否则这么做只会影响自身的气势和声望 。

四、让“来使”传递己方的态度

来而不往非礼也!对方的使者前来传递对方的态度,那么自身的态度如何传递呢?总不能杀了对方的使者,自己再另外派自己的使者去传达信息吧?除非是不需要传递信息,铁了心要不死不休,不然还是需要“来使”回传信息的 。况且,这个回传信息也是一个极佳的迷惑对方的机会 。借由对方的人传递给对方错误的信息,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有利战果 。

综上几点,在古代战争不斩来使的做法对于整个战争来说利大于弊!当然也不排除极端的情况,一些不死不休局面下,斩杀使者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激发士气的手段 。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感谢阅读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

1-来使是军队双方互通信息的桥梁,杀了就断了联系和沟通的方式!

2-古人比较讲江湖规矩,杀了来使,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会给对方军队得以名正言顺出兵打仗的口实,增加对方士气 。

3-礼仪,杀来使不符合礼仪,古代中国都是礼仪之邦,杀来使只会被冠以蛮夷不化的表现,不为士族观念所容纳 。

其他网友观点

使者,是出于礼节与信的关节需要,才有使的作用 。使者:行使与信使 。上出他国为使,传达己国之意愿讯息,这就是使 。

使者:代表着本国的政治意愿与本国的至上尊严,传递的又是元首意愿与本国的要求 。在这种基础上,自动形成了一种互不伤害来使的意念 。而这种意念便演义成了天下之规矩一直沿用几千年 。这是一种自然之俗 。

而使者,关键是代表的是政治需求 。它又代表着人情与尊严 。一般情况下,尊严是不可辱的,人情是不可却的 。所以说,有使到了,即是谈拢不来,协商不好,碍于尊严与主人之情,也是要放使者一马,给予一定的面子,也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这就是不斩来使的原因 。一旦斩了使节,就等于挖了面子,断了情义,就把人家逼上绝路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照死处发泄,立马开战或立马还击绝不留情 。脸皮撕破了,就不在讲究礼节与规矩了 。

斩了来使,就是瞧不起人家,没把人家放眼里,是一种侮辱之意向,或含挑畔之意 。使者被斩,乃宁死之战 。为损,为害,为凶!古今是不可取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