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加减治高血压医案
【病案举例】
案1
林某,男,40岁,1996年3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半年,入院前半年因工作紧张经常出现头晕头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测血压21.312.6kPa,查三大常规、心电图等均属正常 。投以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怀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天麻10g,钩藤10g,菊花10g,川芎10g,丹参15g,赤芍10g.服10剂后头痛头晕症减,测血压18.2/120ka,嘱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清淡饮食 。后继服上药20剂,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测血压17.3/12.0kPa,完全降至正常 。
按语:本例病人由于长期工作紧张,思虑过度,日久暗耗阴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则肝阳偏亢,肝阳上扰窍,故出现头晕头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因此,本例在补肾滋阴的同时,佐以清热、镇肝熄风之品,使肝肾阴血得以补充,并抑制上亢之肝阳,使阴阳得以平衡,阴平阳秘,则血压自降 。
案2
高某,男,51岁,1976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经常头晕耳鸣,烦燥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血压检查在160~180/110~120mmHg之间,服复降片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常感胸闷不适,面红升火,胃纳不佳,苔薄质红,脉细带弦 。
辨证:阴虚阳亢 。
治则:育阴潜阳 。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大生地24g,山萸肉12g,丹皮12g,泽泻12g,茯苓24g,生牡蛎24g,珍珠母24g川牛膝12g、地骨皮24g 。六味地黄丸12g,每日分二次吞服 。
二诊:服上药后头晕减轻,耳鸣依然,烦躁易怒,视物模糊,升火失眠如故,血压140~150/100~110mmg,苔薄、脉弦 。前方见效,治法仍宗上意加减 。处方:大生地12g,枸杞子9g,白菊花12g,丹皮12g,茯苓24g,泽泻12g,生牡蛎24g,地骨皮24g,决明子24g,桑寄生24g 。六味地黄丸12g,每日分二次吞服 。
三诊:头晕、耳鸣、目糊减轻,烦躁失眠亦有明显好转,胃纳尚可,血压144/96mmHg,苔薄,脉细弦,前方既效,毋需更弦易辙,治法仍守原意,继续服20剂后病情稳定,血压(14090mmHg)基本正常 。后以杞菊地黄丸常服(每日三次,每次4g)约半年左右,随访三年,患者血压未再升高 。
按语:患者证属肝肾阴亏,肝阳偏亢,肾亏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则变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肾阴素亏,不能养肝,致肝阴暗耗,肝阳上亢,烦躁易怒,面红升火 。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为主,辅以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地骨皮清热凉血,川牛膝导热下行故服药后,症情逐渐好转,血压渐趋下降 。二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临床见高血压症属肝肾阴亏,或阴虚阳亢者,均以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治之,而每每获效,然对证属气血亏虚、痰浊中阻、肾阳虚损者,则非本方所宜 。
案3
姚某,男,48岁,1999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头痛、头晕8年余,血压持续于150~170/100~110mmg之间,诊为高血压病 。曾间断服用降压药,但血压仍不能达正常水平,且停药后病情即有反复 。现患者血压170/110mHg,头痛连及颈部,头晕耳鸣,胸闷心烦,手心烘热,腰膝酸软,夜眠不安,梦多,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 。诊为高血压病 。
辨证: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
:::治则: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30g,粉丹皮20g,泽泻20g,云茯苓10g,山肉10g,怀山药10g,珍珠母(先煎)30g炒枣仁20g,杜仲10g,枸杞子10g,明天麻10g,川芎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1个月后,血压降至135/85mmHg,自觉症状消失 。嘱再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患者能坚持正常工作,无自觉不适症状,多次复查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
按语: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本虚标实 。六味地黄汤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主治肾阴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舌红口干 。其中地黄须用生地黄,用量20~30g,丹皮、泽泻用量一般也应较大,为15~20g 。由于切合病机,故临床疗效较满意 。用六味地黄汤治疗高血压病,其降压作用平稳而持久,对各期、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病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特别明显 。对于轻、中程度的高血压病患者能使其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虽仍需配合降压西药,但能明显减少其用量及用药种类,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此外,应嘱患者服药期间注意生活调理,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进低盐、低脂饮食,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等 。
案4
徐某,男,50岁,1994年5月1日初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经多家中西医治疗,均未见缓解自服眩晕停维持,近1周加重来诊 。症见头晕目眩、腰痛、口干、耳鸣,血压22/12KPa,脑血流图提示:右侧脑动脉供血不足 。诊为眩晕 。
诊其脉弦而细,舌质红少苔 。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
::治则: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
处方:熟地25g,山茱萸30g,山药20g,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龙骨50g(先煎),牡蛎50g(先煎),钩藤15g,菊花10g 。水煎服,每剂2煎,分2次服,每日服2次 。
二诊:服药2周后,眩晕大减,无耳鸣,口略干,但腰酸,脉细,舌红少苔 。依原方加旱莲草20g,继服2周后,症状消失,眩晕治愈 。血压:19/12KPa,脑血流图检查:基本正常 。
随访1年未复发 。现已正常参加劳动 。
按语:眩晕一症的病因病机,历代古典医籍论述颇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篇“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丹溪心法·头眩》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高血压医案】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 。归纳起来,本病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 。眩晕可分为四个证候,即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个类型 。各类证型的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 。在临床上的虚证或本虚标实的证候较为多见 。本例患者年逾五旬,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中年以上,肝阳上亢引起之眩晕,临床较为多见 。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的发展为中风 。故及时预防和治疗眩晕,对防止中风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甲状腺腺瘤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慢性肝炎血细胞减少症医案
- 怎么做墨鱼丸子汤 墨鱼丸子汤做法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白细胞减少症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慢性肝炎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脂肪肝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脑鸣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脑梗塞医案
-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乙脑后遗症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