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详解:潮剧的特点都是什么

每个戏剧都有每个戏剧独特的一面 , 就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 , 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戏剧 。可能有很多人对于戏剧方面 , 都不是很了解 , 那么本期潮剧文化 , 就带你一起来了解潮剧的特点是什么 , 快来看看吧!
行当:
生:潮剧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剧行当齐全 , 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 , 表演细腻生动 , 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 , 又富于写意性 , 注重技巧的发挥 , 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 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
潮剧的角色很多 。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 。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 。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 。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 。“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
从表演上来看 , 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 , 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 , 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 , 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 , 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 , 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 , 这些艺人长大后 , 声音改变 , 即被淘汰 , 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 废除了童伶制 , 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 ,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 , 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
潮剧着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
唱腔:
潮剧唱腔的特点 , 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 。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 , 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 , 以及犯腔犯调 。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 , 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 , 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 , 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 , 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 , 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 。[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 , 在唱腔中 , 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 , 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 , 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 , [活三五调]只有五音 , 但唱奏之 , 则一音数韵 , 圆活变化不止十音 。”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 , 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 , 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 , 也有悲调喜唱的 , 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 , 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 , 即以凡为宫 , 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 , 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 , 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
犯腔犯调 , 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 。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 , 一般互不混杂 , 如[轻三六调]避免74为主音 , [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 , 如果混用 , 则为相犯 。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 , 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 , 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 , 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 。[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 , 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 , 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 。[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 , 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
潮剧演唱用真声 , 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 , 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 , 唱念用古谱“二四谱” , 韵味浓郁 。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 , 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 , 风格独特 , 表现力很强 。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 , 也称“潮调” 。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 , 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 。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 , 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 , 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 。
嘉靖刻本《荔镜记》 , 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 , 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 。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 , 这不是唯一的一个 。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 , 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 , 反映了潮州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着名潮剧老生黄盛典 , 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 , 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 , 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 , 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 , 赢得广泛好评 , 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
潮剧活五调为潮剧唱腔中最富地方色彩、音律最特殊、历史最久远的唱腔 , 现今公认的活五调唱腔最好的为范泽华 , 可惜40多岁时就失声了 , 早早离开了她心爱的舞台 , 人们为此感到痛惜 。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 。这三点 , 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 。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 , 文化层次很低 , 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 , 但大多数偏于粗俗 。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 , 则又偏于典僻深奥 。
总的说来 , 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 , 雅中化俗” , 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 , 帮助艺人学习文化 , 参与编写剧本 , 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 。
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 , 情文并茂的剧目 , 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 。《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 。例如渡伯是老丑 , 桃花是花旦 , “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 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 , 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 , 近于“本色” 。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 , 有些还不理想 , 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 , 还有待我们努力 。而努力的方向 , 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 。潮剧观众层次不同 , 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 , 就年龄结构来说 , 有老中青之别 , 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 。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 , 实非易事 , 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 , 就语言方面来探讨 , 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 , 兼顾高低层 。即是说 , 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 , 兼顾高低层而变通 。僻典僻语不用 , 晦涩词句不用 , 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 , 使观众明了 。
二、以“本色”为主体 , 左跨“文采” , 右跨方言 。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 , 而无贵贱之别 , “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 , 运用得好 , 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
【戏剧文化详解:潮剧的特点都是什么】三、抓紧“纵的统一 , 横的差别” 。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 。“纵的统一” , 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 , 而且差别越明显 , 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 , 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 , 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