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痛经医案

中医学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 。补阳还五汤为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证 。原载于《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七味药组成 。方中黄芪为君,可用至四两,辅以活血化瘀药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并以通络药地龙为佐,开创了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法,药理实验表明,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其挥发成分有抑制子宫痉挛作用,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有中枢性镇静、镇痛作用;赤芍活血祛瘀止痛,有镇痛止痛作用,白芍补血敛阴,对动物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故可解痉,且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而达镇静、镇痛作用,配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延胡索药理研究其有镇痛作用,并有中枢性镇吐作用;香附理气调经止痛,药理研究其能抑制子宫收缩,迟缓其紧张,且能止痛;陈皮理气和胃止呕,动物试验表现为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子宫平滑肌,近年研究表明,血瘀证的实质就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即血液处在浓、黏、凝、聚状态,补阳还五汤可明显地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显着地改善作用,因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痛经,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两组比较优于单用痛经口服液,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痛经医案】【临床应用】
郑氏随机将118例痛经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照组58例单纯性使用痛经口服液,组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93.1%,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青春期痛经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且临床疗效优于痛经口服液 。钱氏以本方为基础方,临床治疗疾病时进行加减,在治疗妇科痛经方面收到满意的疗效 。
【病案举例】
钱氏3治疗一患者李某,女,28岁,已婚,农民,1996年4月3日诊,近3个周期以来每逢经行前及经期小腹胀痛,刺痛,量少,色暗紫,有血丝、血块,块下则痛减,质稠黏,伴心悸神疲,面色晄白,少气乏力,舌色暗紫,脉细涩,根据四诊合参,诊为痛经,证属气虚血瘀,冲任气血瘀阻,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治拟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为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当归、川芎、赤芍、白芍、桃仁各15g,延胡索、香附、青皮、桂枝各,,
12g,甘草、红花(后下)各6g,煎服剂后,诸症均减,效不更方,嘱下个周期提前2日服药2剂,先后调理3个周期后,小腹胀痛,刺痛消失,量、色、质无异常而痊愈 。
按:此乃气虚运血无力而成瘀,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使然,故方中用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黄芪补气,推动血行;川楝子、香附行气止痛;桂枝温经散寒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如是,气旺、血行,气行血活,经血运行通利则经行腹痛自止 。
郑氏治疗一患者黄某,女,16岁,200年12月8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10个月,加重2个月,1岁月经初潮,周期28~31天,经期5~6天,经量中等,色红,少量血块,近10个月每于行经1~2天,小腹剧烈疼痛,喜温,伴下腹坠胀,恶心欲吐,四肢乏力,自述平素因减肥食量少,喜冷饮,腹痛剧烈时不能坚持上课,影响学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紧,诊断:痛经,治以益气活血、温经止痛 。予黄芪80g,当归尾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桃仁10g,地龙12g,延胡索10g,金铃炭10g,小茴香10g,陈皮12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 。经前3天开始服药,日1剂,连服8天 。
2001年1月5日二诊:12月12日行经,小腹疼痛,坠胀明显减轻,无恶心,月经经量、经色正常,无血块,可坚持学习,仍予上方16剂(2个月量),追访3个月,月经正常,经期无腹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