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慢性阑尾脓肿医案

慢性阑尾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常见并发症,临床较多见,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常采用保守治疗 。中医对本病论述较为充分,属“肠痈”范畴,多因气血瘀滞,湿热蕴阻,血瘀肠中,热毒内聚而成痈肿 。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若病程日久,或患者素体亏虚,致气虚血瘀型,则投补阳还五汤有明显疗效 。
【临床应用】
孙平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慢性阑尾脓肿48例,48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阑尾脓肿 。发病初始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右下腹痛,且局部可及包块,白细胞计数呈轻、中度增高 。均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腹痛等急腹症状逐渐缓解,面包块无明显缩小,同时均伴有面色萎黄,精神疲乏,脉细等气虚症状治疗方以补阳还五汤为主 。组成黄芪60g,当归、赤芍各20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早晚2次,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 。腹痛明显者加玄胡索、白芍、败酱草;包块较大者加煅山甲、术;身热大便干燥者加大黄、山栀、蒲公英;脾虚畏寒、食欲不振者加党参、附片、白术、焦山楂 。结果:治愈27例(临床症状及脓肿包块消失),占71%;显效6例(临床症状消失,包块缩小2/3以上)占16%;有效5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包块缩小)占13%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慢性阑尾脓肿医案】【病案举例】
杨某,男,54岁,农民,1997年3月16日诊患者间隙性右下腹痛1周,曾在当地卫生院注射抗生素未效,继之出现持续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呕吐而来我院诊治 。B超检查右下腹探见7.8cm6.3cm的异常回声区,可见3.7cm×4.5cm的不规则液性暗区,诊断为阑尾脓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2.9×10L,中性粒细胞占82%,当即收治入院 。经5天补液、抗生索治疗,患者主诉腹痛等腹部外科症状缓解,惟包块如前,复查白细胞计数8.1×10L,中性粒细胞70%,转中医 。诊见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精神疲乏,无寒热,右下腹及包块如鹅卵大小,行走站立时坠痛感,舌淡苔白,脉细弦 。证属瘀毒内蕴,正虚邪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解毒 。药用补阳还五汤加蒲公英20g,穿山甲15g(先煎,白芍15g,玄胡索10g5剂后,精神好转,右下腹坠胀感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0剂,临床症状消失,包块明显缩小,上方加莪术再服10剂,复查B超,脓肿消失,血常规正常 。仍予补阳还五汤5剂,益气活血调理,巩固疗效,随访2月未见异常 。
按:阑尾脓肿属于中医学“肠痈”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初始即内有湿阻,复外感湿热毒邪而致 。湿性重浊,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脉络血运受阻而成瘀;热为阳邪,耗气灼津,使肉腐血败而成脓;脓瘀互结,气滞血瘀愈甚,不通则痛,不通则肿,形成脓肿包块,正如朱丹溪曰“血受湿热,久必凝浊,”另外,纵观阑尾脓肿的患者,绝大部分可见面黄肌萎,纳呆、乏力神疲等中气虚弱的症状,说明中虚脾弱是本病形成及变化的重要病理机制 。中气不足 。脾气不健则湿浊内停,升降失常则气滞血瘀;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液因之滞溜不行而瘀滞愈甚,即“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之意 。由此可见,湿热毒邪是本病的主要成因,气滞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中气虚弱则是本病的病变基础 。故治疗当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为主,如是则正气强盛而脾气健旺,升降有序,气行血行,脉络通畅 。方选补阳还五汤,方中大剂量黄芪补中益气,扶助正气;当归和血补血,为血中之气药,血行则脉络通畅;辅以赤芍、红花、桃红破宿血、生新血,清热凉血活血;川芎、地龙化瘀通络排毒,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功专效宏,有利于脓肿包块的吸收消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