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 , 黏膜变薄 , 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 , 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 , 在临床上大多伴胃酸缺乏 , 胃酸缺乏则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消毒杀菌作用降低 。故出现以胃黏膜萎缩变薄 , 胃腺减少引起上腹部胀饱或钝痛 , 食欲减退 , 恶心嗳气 , 甚或消瘦、贫血、脆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特别是伴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 , 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 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其病因根据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 , 认为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遗传、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免疫等因素有关 。
CAG属中医“胃脘病”、“痞满”、“嘈杂、“腹胀”、“嗳气”
等范畴 , 病位在胃 。中医认为其与饮食、情志、感受邪气、脾胃虚弱等因素反复作用 , 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病变初起以湿热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久则脾胃气阴受损 , 或脾气虚弱 , 或胃阴损伤;进一步发展 , 可因气不行血 , 或阴不荣络 , 致胃络血瘀、痰湿瘀血互结而成毒 。其演变加重过程可概括为由实至虚 , 由虚至热 , 由热至瘀 , 由瘀至毒 。其病机与脾虚、寒湿、湿热、阴亏、气滞、血瘀紧密相关 。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 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认为 ,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 结合西医辨病 , 加用现代临床研究证实有较好疗效的中药 , 可以提高CAG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 。
【临床应用】
1.朱玲以乌梅丸治疗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治疗组用鸟梅丸:乌梅20g , 川花椒3g , 干姜、桂枝各5g , 附子6g , 黄连2g , 黄柏8g , 当归、党参各15g , 细辛1.5g 。辨证加减:偏脾胃虚弱者加太子参、白术、黄芪;兼胃热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血瘀者加赤芍、川芎、红花、元胡;兼食积气滞者加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砂仁、枳壳;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 。水煎服 , 日1剂 。停用其他胃药 。对照: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生产) , 4片 , 每餐前30min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 , 治疗组36例中 , 治愈6例 , 显效11例 , 好转10例 , 无效9例 , 总有效率7%;对照组22例中 , 治愈2例 , 显效5例 , 好转4例 , 无效11例 , 总有效率5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
2.李双以加减乌梅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临床观察 。共观察89例患者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其中住院病人49例 , 门诊病人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6例中 , 男4例 , 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 , 年龄最大者56岁 , 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病程6.2年;轻度萎缩性胃炎者18例 , 中度者24例 , 重度者4例 。对照组43例 , 其中男29例 , 女14例;平均年龄42.5岁年龄最大者54岁 , 年龄最小者34岁;平均病程6.2年;轻度萎缩性胃炎者22例 , 中度者18例 , 重度者3例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用加减乌梅汤方:乌梅20g , 细辛4g , 干姜10g , 黄连10g , 当归10g , 附片10g , 川花椒10g , 桂枝10g , 党参30g , 黄柏10g , 白豆蔻10g 。随症加减:食欲不振者加麦芽10g , 鸡内金(研末冲服)10g;贫血严重者加黄芪60g;烧灼感明显者加石斛10g;恶心呕吐明显者改干姜为生姜 , 乌梅减量为10g 。上药以水浸泡30min , 加热煎煮2次混合 , 分2次早、晚热服 。对照组均用胃蛋白酶100mg , 1日3次;黄连素100mg , 1日3次;维生素B120mg , 1日3次;并采取支持治疗 , 间断性静脉输注10%葡萄糖500ml内加三磷腺苷40mg;维生素B6100mg , 维生素C1.0g , 每日1次;胃胀不适加用多潘立酮15mg , 1日2次 。两组病例连续用药60天为1个疗程 , 一般4~5个疗程 , 疗程结束后根据用药前后炎症、伴随症状及胃镜检查与胃黏膜病理切片的情况以判断疗效 。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6.04% , 显效率52.08% , 总有效率86.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64% , 显效率13.02% , 总有效率26.10% 。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效果统计 , 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 。
3.杨扩美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 。本组78例 , 经胃镜和病理检查 , 明确诊断 。男42例 , 女36例;年龄26~78岁;病程1年~16年 。病位在胃窦部65例 , 在胃窦胃体部5例 , 在胃体部8例 。病变程度:浅表萎缩(I°~Ⅱ)不等者71例 , 重度萎缩(Ⅳ°)7例 , 伴有不典型增生13例 , 肠上皮化生(+)~(+++)31例 , 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者31例 。中医辨证属虚寒型49例 , 寒热夹杂型29例 。治疗方法:虚寒型:本组共49例 , 主症胃脘胀闷隐痛 , 嗳气或恶心 , 泛吐清涎 , 纳差 , 食后胀闷加重 , 神疲肢软 , 脉细或缓 , 苔薄白、舌质淡红 。治拟乌梅丸加减:党参18g , 当归身、桂枝各10g , 乌梅15g , 川花椒、细辛各3g , 川黄连1g , 姜、甘草各8g , 附子、枳壳各12g 。寒热夹杂型:本组共29例 , 主症胃脘胀痛明显 , 口干 , 口苦或泛酸 , 胃脘灼热 , 纳差无味 , 神疲乏力 , 舌质稍红、苔黄 , 脉细数 。治拟梅丸加减:党参18g , 当归身10g , 乌梅15g , 桂枝5g , 川花椒2g , 干姜、川黄连各3g , 黄柏8g甘草、壳各12g上述方药每日1剂 , 水煎2次共600ml , 分早、晚2次服完 。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胃病药物 。治疗结果:78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 , 显效32例 , 有效38例 , 无效8例 , 总有效率89.7% 。属虚寒型显效20例 , 有效24例 , 无效5例;属寒热夹杂型显效12例 , 有效14例 , 无效3例本组无1例有恶变趋势 。
【病案举例】
1.郑某 , 男 , 40岁 。2005年7月20日初诊 。反复上腹部胀痛3年 , 加剧伴泛酸呃气纳差2个月 , 痛处按之减轻 , 温之亦能减轻 , 时见软便 , 乏力 , 体重渐减 , 面色萎黄 , 舌质淡、苔薄白腻 , 脉细 。血常规:血红蛋白97g/L , 白细胞计数4.2×1/L , 中性白细胞75% , 血小板150×10/L 。心电图:窦性心律 , 正常心电图 。电子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 , 十二指肠球炎伴溃疡 。阳性 。病理切片:腺体萎缩(胃窦部) , 中度肠上皮化生 。诊为胃脘痛(虚寒型) 。以乌梅丸加焦白术15g , 茯苓20g 。服药7天后上腹胀痛缓解;继服15天后症状消失 。原方加减共治疗3个月后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 Hp(-) , 病理切片示炎症性改变追访1年未复发 。
按:CAG多属顽症痼疾 , 病程长久 , 属中医“痞症”、“胃脘痛”范畴 , 以虚寒多见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 , 以乌梅为主药 , 取其酸涩敛精开胃之性 , 《本草逢原》称“乌梅酸收 , 益精开胃” 。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 , 乌梅的有效成分柠檬酸能促进胃酸分泌 , 对侵人胃肠道的细菌、霉菌 ,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 , 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附子、干姜、川花椒、细辛、桂枝温中散寒助运;黄连、黄柏苦辛通降;当归、党参补气血 , 助正气;焦白术、茯苓健脾 。全方寒热并用 , 邪正兼顾 , 虚实并治 , 酸辛苦甘 , 攻补兼施 , 刚柔相济 , 故而奏效 。
2.舒某 , 男 , 37岁 , 农民 , 2001年8月10日初诊入院 。患者自诉1995年10月起感上腹疼痛 , 时有烧灼感 , 伴反酸 , 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胃炎 , 口服西咪替丁0.2g , 每日4次 , 硫糖铝0.9g , 每日3次 。间断用药 , 症状时有缓解 , 近2年来症状加重 , 经常感上腹不适 , 食欲不振 , 无规律性隐痛 , 嗳气伴四肢疲软无力 , 伴头晕 , 而来我院检查 。体查见神志清楚 , 表情痛苦 , 面色白 , 甲床苍白 , 全身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 上腹胃脘部轻压痛 , 舌质红、少津 , 脉细数 。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 , 白细胞计数4.8×10/L , 淋巴细胞40×10°/L , 血小板100×10/L.B超检查肝脾正常 , 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呈灰黄色 , 黏膜萎缩 , 皱襞变浅 , 呈红黄相间的斑块状分布 , 胃镜下取胃组织病理切片见固有腺体萎缩2/3 , 胃肌层稍增厚 。诊断为中度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 , 胃阴不足兼气血亏损) , 投以加减乌梅汤(随症加减) , 连续服药3个疗程 , 诸症消失 , 达到痊愈标准出院 。随访半年未复发 。
按:本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 。因多种因素引起 , 最后导致胃气失和 , 气机不利 , 胃失濡养 , 一旦发生经久难愈 。本病主要是胃的腺体萎缩 , 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 胃的固有膜炎症三大主要病理改变 , 最后因摄入的食物不能靠脾胃的化津输布于全身 , 而出现一派气血亏虚的病理改变 。针对这一主要病因病机 , 采用加减乌梅汤治疗本病 , 清热解毒 , 温胃消食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胃的腺体分泌增多 , 方中乌梅为主药 , 细辛、附片、干姜为臣药温胃消食 , 二者配伍 , 使用效彰;川花椒协助乌梅增加胃酸分泌 , 桂枝通经;白豆蔻理气;黄连清热、解毒;党参、当归健脾生血 。综观全方 , 温补兼施 , 寒热并举 , 标本兼顾 , 共奏其效 。
3.潘某 , 男 , 50岁 。2001年7月8日初诊 , 诉:胃脘胀痛明显 , 口干 , 口苦 , 胃脘灼热 , 纳差无味 , 神疲乏力 , 舌质稍红、黄 , 脉细数 。纤维胃镜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 。中医辨证为寒热夹杂型 。治疗用乌梅丸加减:党参18g , 当归身10g , 乌梅15g , 桂枝5g , 干姜、川黄连各g , 川花椒2g , 黄柏8g , 甘草、枳壳各12g 。每日1剂 , 水煎2次 , 共500ml , 分2次口服 。7月15日复诊 , 诉症状明显减轻 , 上方川黄连改为2g , 黄柏6g , 连服30天 。8月15日复诊 , 诉症状减轻 , 进食后上腹稍胀 , 纳增 。口稍干苦 , 精神好转 , 体力增加 , 苔薄微黄脉细稍数守方再进日1剂 , 10月8日复诊 , 症状消失 , 纳食正常 , 工作、生活正常 , 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切片 , 示萎缩性转浅表性肠上皮化生减轻 , 幽门螺杆菌转阴性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范寿 , 以往被认为由胃阴虚所致 。近年来发现萎缩性胃炎的症候都有不同程度涉及到脾胃、气血、湿热等 , 很少出现单一的病理变化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兼存、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为此 ,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 对本病的治疗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方法 , 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方中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当归活血养血生肌;乌梅酸敛生津;枳壳行气宽中;干姜、桂枝、川花椒温煦中焦;川黄连、黄柏苦寒清泄邪热 , 与干姜、桂枝、川花椒辛开苦降 , 使脾胃升降功能得以恢复;当归、乌梅性柔 , 可防干姜、桂枝、川花椒、黄连、黄柏之过于刚燥 。全方共同起到补泻兼施、寒温共调、刚柔相济之功 。王绪霖等发现黄连、黄柏、乌梅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因此 , 该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控制、黏膜损害的修复、脾胃功能的调整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十二指肠壅积症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顽固性口腔溃疡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慢性咽炎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耳郭假性囊肿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耳鸣耳聋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梅尼埃病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生殖器疱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