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流派之岳阳花鼓戏简介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 。其和湖南花鼓戏的其它流派在剧目和音乐唱腔上都有较为明显的不同 。那么,现在我们就到花鼓戏文化中具体了解岳阳花鼓戏吧 。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 。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 。“琴腔”曲调有[单句子](正调)、[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一字调]等 。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 。“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 。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
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
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 。“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 。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 。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 。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 。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 。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
【湖南花鼓戏流派之岳阳花鼓戏简介】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的“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 。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 。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 。“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