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压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医案

【穴位选择】皮质下、内分泌、交感、神门、肝、肾、内生殖器、庭中.
【药物配方组成】丹参、赤芍,三棱、莪术、枳壳、香附、生黄芪、柴胡、白术、山药.
【操作方法】行经前5天开始,耳郭常规消毒后,以中药王不留行籽埋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0min左右,每2日换埋药1次,两耳交替治疗共5次,每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中药煎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脾益肾辨证组方,行经前5天煎服,每2天1剂,共服5剂,每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经典案例医案】8例患者,观察3个疗程,显效5例有效2
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张某,女+24岁.以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在盆腔内子宫右侧探及2.5cm×2.3cm×2.0cm包块,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在当地给予中西医治疗,痛经未见好转来诊,自诉1999年5月结婚,月经周期正常婚后第1次行经痛经加剧月经量多,色黯红,有凝血块面色无华形体适中,舌质淡黯,舌边瘀点,苔薄白:脉细弦.妇科检查:子宫中位,大小正常,质稍硬+活动欠佳,子宫右侧可触及约鸽蛋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尚可,压痛明显,B超检查:提示右侧可探及2.3cm×2.8cm×2.2cm巧克力囊肿.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诊断为痛经、瘙,辨证属虚邪实证,气血凝滞,肾精不足.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疏肝健脾,补气益肾.耳穴埋药按压,取穴:皮质下、交感、内生殖器、庭中、内分泌、肾、肝在行经前5天中药煎剂口服同时治疗治疗第1个疗程痛经明显减轻,月经量稍减+凝血块减少,连续治疗3个疗程,经消失,妇科检查:子宫活动正常,双侧附件阴性;B超提示子宫双侧附件正常.
2001年2月来诊,自诉停经60余天,有早孕反应,B超提示:早孕单胎存活,符合停经天数.
【经验心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是下焦寒凝气滞,血瘀.病因多由忧怒伤肝,七情抑郁,气机不畅,引起气滞血瘀;优思伤脾,脾失健运,劳伤气血,气虚血滞.离经之血流注经络脏腑,凝聚壅塞胞宫,积聚日久,形成节结、肿块.痛经是本病的主要症状,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故治疗原则以活血祛瘀,疏肝理气健脾胃,益气补肾,消散结,进行个体辨证治疗."耳者,肾之官".女子以肾为本,耳与冲、任脉,肾脏关系密切同时耳穴有自身的特异性,与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选用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肾、肝、内生殖器、庭中等穴治疗,调节脏腑经络、冲任脉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同时调节内分泌及神经体液等方面代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这一特征性症状起到较理想的治疗作用.
【耳压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医案】【方剂出处】李媛枫等,耳压配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例.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