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镇国之宝之石鼓文

【九大镇国之宝之石鼓文】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数多的国宝中怎么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国宝的那必然是个个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之石鼓文 。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 。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 。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 。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 。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
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 。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 。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 。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 。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 。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 。”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 。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 。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