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文化“三绝”之一: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是一种流传于鄂西利川的南坪的一种小曲调,是一种非常鲜为人知的民间小曲 。利川小曲曲调非常的优美,表现力也非常强 。它们易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吸引了不少人的好评 。那么,大家对于利川小曲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利川文化“三绝”之一:利川小曲】利川小曲的艺术特色
利川小曲的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单档,可双档,可坐唱,可走唱 。走唱时,演员一般都都辅之以一定的表演动作 。坐唱时,男演员左手执“三挑板”击节,右手随腔击鼓加花,女演员则击碟而歌 。利川小曲的演出传统方式有二:一为拉场子的“唱曲儿”,二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 。艺人的传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师徒相授,但在建国以后,小曲的传承班子仅剩袁家班子的袁绍卿和聂家班子的聂成等人 。
利川小曲的传统曲目多为故事情节单一的短小曲目,如《驾保长》、《打王永》、《读官学》等等,新曲目有《书记三住青松榜》等 。利川小曲曲牌丰富,现有39种55支,其中单曲34支,小调12支,鼓曲9支 。曲目也非常丰富,现存的就有100多个,传统曲目《盼闯王》、《怕字歌》等 。利川小曲也有独特的伴奏乐器:三挑板、竹鼓、梆鼓、大筒琴、打琴等 。
利川小曲现代演出方式有4种:一是准角色表演唱,二是群体性表演唱,三是双人坐唱,四是小曲剧 。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3个显着特点:一是通常以叙事方式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内心情绪 。
利川小曲的流传
从明末清初到解放前,利川小曲流传400余年,一直是利川人的精神食粮 。利川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起共创作利川小曲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余个 。这些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当地历史故事或古代白话小说,主要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封建礼教、鞭挞社会腐败,如《贾氏坠楼》、《鸦片歌》、《怕字歌》等曲目曾脍炙人口 。在利川茶兴一带,利川小曲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袁唱 。其中民间艺人袁绍卿,其父袁大吉、祖父袁成洪、曾祖父明才、高祖袁兴亮,都是唱小曲的高手 。作为利川小曲的着名传人,袁绍卿为利川小曲现代曲目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川小曲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10多年来,人们听不到利川小曲的声音,更见不到新的曲目,因此,湖北文化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有专家认为,利川小曲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贵的民族研究价值 。而利川小曲雅俗共存的特征也是其他曲种难以见到的现象,其表演形式的学术研究价值巨大 。另外,利川小曲在内容上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且多用土家族的方言土语表述,道具乐器也很有特色 。总之,利川小曲就犹如一座艺术富矿,饱含着土家艺术的特色,折射出土家艺术的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