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它的起源于中国河南 , 豫剧是通过河南梆子不断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 。豫剧的流传较广 , 因各地的语音不同 , 各地人民将各地的语音特色夹杂在豫剧中 , 形成了不一样的豫剧文化 。想更了解河南豫剧吗?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 是在中原地区(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 , 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 , 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 , 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 , 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 , 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 , 勾栏瓦舍遍布全城 , 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 。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 , 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 , 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 , 代远年湮 , 亦不知创自何时 。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 , 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 , 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 , 称为“梆罗卷” 。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 河堤决口 , 庙宇冲塌 , 瓦片无存” , 可见在道光之前 , 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剧形成以后 , 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 , 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 , 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 , 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 , 又称本地梆 。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 , 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 , 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 , 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 。据艺人相传 , 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 , 蒋门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 , 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 , 都曾办过科班 。而开封的老三班 , 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 , 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 。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 , 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 , 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 , 颇享盛名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 , 原是封丘办的科班 , 历史比较悠久 , 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知名演员有李剑云、阎彩云 , 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 , 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清末民初 , 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 , 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 , 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 , 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 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新中国成立后 , 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 ,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 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 , 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 , 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豫剧繁盛时期 , 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 , 不仅有汉族 , 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 。
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 , 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 , 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 , 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 , 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 , 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 , 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 , 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 。首先 , 豫剧唱腔铿锵有力 , 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 , 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 , 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
再者 , 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 , 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 , 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 , 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 , 豫西调委婉动听 , 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 , 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 , 一般吐字清晰 , 易被观众听清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 ,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 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 , 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 , 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 。
【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 , 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 , 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 , 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 。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 , “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 , 影响所及 , 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 , 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和生行唐喜成为首的唐派净行李斯忠为首的李派等 。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 , 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
推荐阅读
- 河南安阳邮编是多少
- 河南漯河的邮编和区号是多少
- 独具特色的厦门端午节龙舟赛
- 独具特色的南京语言文化
- 河南开封高中毕业证学号多少位
- 极具艺术特色的青岛茂腔文化
- 河南卤牛肉的正宗做法及配方窍门 卤牛肉地道做法
- 河南开封电动车批发市场在哪
- 最具地域特色的南宁风俗文化
- 蕴含吴语特色的宁波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