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特色文化,专属安徽的特色文化

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 其内容广博、深邃 , 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 , 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 , 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 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那么 , 你知道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
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 , 品种较多 , 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 , 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 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 , 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 , 先于农村 , 后入城市 , 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 。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 , 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 。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 , 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明末清初 , 乱弹声腔传入安徽 , 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 , 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 。乾隆年间 , 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 , 形成二簧腔 。清乾隆年间 , “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 , 名噪华夏 , 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 。清道光、咸丰年间 , 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 , 逐渐演变成京剧 。
庐剧 , 旧称“倒七戏” , 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清末以来 , 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 , 长江以北地区 。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曲调清新朴实 , 优美动听 , 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代表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 。
二、文学
徽文化:徽州文化 , 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 , 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 , 等等 。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庆府桐城县人(今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 , 始于方苞 , 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 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 。“天下文章 , 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
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 , 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 。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 , 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 , 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龙城画派清初 , 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 , 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 , 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的古称) , 挥洒于室 , 活跃于世 , 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 。
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 , 又冲破传统的束缚 , 追逐时代新潮 , 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 , 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 , 技艺日高一日 , 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 , 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 。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 , 技法意境趋于相同 , 融合南疆北国 , 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 , 影响较大 , 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 , 被称为“龙城画派” 。
四、饮食
【安徽的特色文化,专属安徽的特色文化】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 , 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 , 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 , 发端于南宋年间徽州歙县 , 徽州因处于气候交接地带 , 雨量较多、气候适中 , 物产特别丰富 。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 。山珍野味 , 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 。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 , “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千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