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厦门南音
众所周知 , 南音不仅在闽南地区流传甚广 , 甚至还传播到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地区 , 甚至有外国专家学者称之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 。那么 , 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吗?想知道它是如何传承的吗?那就跟小编一起看看厦门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 , 又称“南曲” , “南乐”、“南管”、“弦管” , 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 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 , 且是横抱姿势 , 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 , 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福建南音起源于唐 , 形成于宋 , 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 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 , 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 , 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 , 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
南曲在民间流传 , 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 , 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 , 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
植根于闽南大地的南音 , 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 , 千百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 , 并远播港澳台和东亚采一带 。研究南音音乐 , 不仅可以充实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 , 而且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厦门南音】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笔者认为若能借鉴历史学、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 相信对福建南音本世纪的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探讨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
推荐阅读
-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 玻璃为什么能在水里面剪
- 衬衣中性搭配 试试这几种搭配方法
- 海中蛤蟆鱼有何营养
- 海口的六中在那阿
- 香料在卤水中各占比例是多少
- 刘弼臣肺炎辛开苦降,上病中取法的配方组成
- 高中的档案袋里都有什么
- 禹州有什么山
- 朋友圈说说生活中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