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这个问题得两面性的看,首先,长子是不是嫡子?其次,长孙和次子是不是嫡孙和嫡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毫无争议的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孩子 。他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 。
文章插图
但是,长子不一定嫡长子 。因此,如果长子不是嫡子的话,那么他的死对于家族内部权力的重构影响就不大 。但是如果死的长子也是嫡长子的话,那就又得分两种情况讨论了——
文章插图
首先,如果长孙不是长子的儿子的话,那么就没什么可争议的,嫡次子会自动升格为嫡长子,按年龄次序排出来的次子意义不大 。但是如果长孙也是长子的儿子的话,这个问题又得分开讨论:
1、长孙不是长子的嫡子,那也比较好说,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他的孩子之所以没被立为皇太孙,就是这个原因;
文章插图
2、长孙是长子的嫡子,这个就相当麻烦了,比如朱允炆之于朱元璋,最后他也被立为皇太孙,最后登基 。
文章插图
但是无论是萧衍的南梁还是朱元璋的明朝,在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付出了无比惨烈的代价(前者侯景之乱,后者靖难之役) 。因此,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家族的暗流汹涌也就呼之欲出 。
文章插图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
其他网友观点按照西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并延续千年的礼仪制度,汉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宗法 。长孙与次子哪个权力更大,答案分情况而定 。如果过世的长子是嫡子,那么嫡长子这一系属于大宗,假如长孙是长子所生,那么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高于次子 。以明朝初年为例,洪武年间,太祖嫡长子皇太子朱标过世,朱元璋没有选择仍然在世的其他皇子做皇太子,而是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皇太孙,后继位为建文帝 。假如长孙非嫡出,次子反倒是嫡子,那次子在家族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长孙 。假如长子次子均非嫡出,那正常情况下,因次子是长辈,长孙也没有优先继承权,次子地位较高 。
当然,世事无绝对 。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家族甚至是十分显赫的大家族也会一时出现庶出地位高于嫡系的情况,但往往非长久之计 。如孔子嫡系子孙衍圣公,在第70到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时期,嫡系的衍圣公反倒每天到非嫡系的长辈“十二府”请安,衍圣公大权旁落 。究其原因,主要是第68代衍圣公早亡,其年长的兄弟实际掌握大权,继位的衍圣公因年幼,对叔祖辈请安,由此形成惯例,延续至第72代衍圣公时期,但孔宪培的夫人于氏入门后,对此很是不满,因于氏是乾隆朝大学士于敏中之女,且与皇室关系密切,甚至还有传言其是乾隆皇帝之女下嫁孔府,于氏遂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严查,权力重归衍圣公,孔宪培的两个叔祖父因此受到革职圈禁等处分 。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古代大家族中,长子和长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是嫡子和嫡孙 。
从权力的角度来说,长子和长孙大都属于是权力边缘人物,通常是没有资格成为家族掌门人的,虽然也有例外,但概率太低,往往只有嫡子和嫡孙,他们才是家族权力角逐的主人公 。
从这层意义上说,长子也好,长孙也好,或是次子也好,只要他们没有嫡子和嫡孙的这一层身份,他们也就只能在自己小家中拥有话语权;至于在整个家族中,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和话语权等,都是排在嫡子和嫡孙之后 。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如果真要讨论的话,就应该改成为假如嫡长子去世了,嫡长孙和嫡次子谁的权利更大呢?通常情况下,这个问题要分三种情况来看 。
文章插图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任何封爵的大家族:对于这种家族,他们所争夺的权力,本质就是家族内部的话语权,并不涉及家族之外的权力,所以受到外界干涉的情况比较少 。
并且,一个人成为家族的掌门人,是需要肩负其家族的责任,把家族治理得更好更兴旺,也就是义务多于权力,责任高于享受 。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分配原则,通常是“以嫡为尊、以长为尊、以贤为尊” 。也就是说,在家族的权力分配中,是在嫡子中选择年长且有能力的人来挑大梁 。
这样一来,通常在嫡长子去世后,除非嫡长孙已经成年且特别优秀,同时嫡次子又比较顽劣,在这种背景下,才会由嫡长孙出面接替下一任家族掌门人,否则基本上由嫡次子接任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嫡次子所拥有的权力通常要大于嫡长孙 。
文章插图
第二种是有封爵的大家族:对于这种家族,他们所争夺的权力,已经不仅是家族内部的话语权,它还需要对皇权负责,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已经很难自己做主,因为他们需要遵循皇帝制定的规则 。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继承原则,通常就是“以嫡为尊” 。也就是说,在家族的权力分配中,通常就是嫡子中的老大一家来挑起大梁 。
换句话说,在嫡长子去世后,只要嫡长子有儿子,就算他还是未成年,其家族承袭的爵位就会由他来继承,其他人都只能靠边站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嫡长孙所拥有的权力通常要大于嫡次子 。
比如李渊,他的父亲李昞承袭李虎(李昞的父亲)唐国公的爵位之后不久,他就英年早逝,此时李炳有四个早已经成年的亲弟弟,这四个人也都是嫡子身份,但最后承袭唐国公爵位的人,却是李昞年仅七岁的儿子李渊,由此年仅七岁的李渊便成为李氏家族的掌门人 。
文章插图
第三种情形是站在最高权力巅峰的大家族,通常就是皇族或者独揽大权人物的家族:因为这种家族已经站在权力的最巅峰,只要他们能够取得家族的控制权,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天下,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循谁的规则,因为规则就是由他们来制定的 。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继承原则,通常是以实力来说话 。换句话说,嫡长子也好、嫡次子和嫡次子也好,甚至是庶子也好,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
最经典的就是大唐帝国,大唐帝国的皇位继承权,通常都是力量博弈、甚至火并出来的;就是嫡长子能顺利上位的,那都非常罕见的,就更不用说嫡长孙了 。
比如,唐太宗不是嫡长子,继承了皇位;唐高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中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少帝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睿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玄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肃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 。
关键是,这些皇帝的哥哥,大都是嫡长子,且都有嫡长孙存在,但最后除了唐玄宗的哥哥算是善终外,其他人大都不得善终 。
还有司马懿和孙坚的家族,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和孙坚的嫡长子孙策去世时,他们明明都有儿子,但最后却是他们的弟弟成为家族的掌门人 。至于南北朝时期,案例就更是数不胜数 。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事实,自然就会知道,皇位继承时,通常都是背后的实力来说话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虽然说,皇帝们为防止家族内部骨肉相残,通常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只要其他儿子的实力变强大了,他们也是能把嫡长子和嫡长孙踢到一边的,甚至还可以把皇帝本人都踢到一边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三门峡市几个主要的中学排名
- 妊高症对胎儿的影响是怎样的
- 孕晚期阴道炎怎么办
- 孕晚期下腹疼是怎么回事
- 孕晚期尿糖高怎么办
- 孕晚期体重下降是怎么回事
- 孕晚期乳房胀痛怎么办
- 孕晚期肚子痒怎么办
- 蘑菇的真相掌握在谁手里(蔬菜食疗)
- 吃蔬菜的14个绝密法则(蔬菜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