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一夜之间驾崩了 。这则消息震惊朝野,大家都搞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突然驾崩?明明在此之前赵匡胤的身体很健康,多次出游到达了很远的地方,也没有看病的记录,为什么会突然驾崩?本来皇帝驾崩,嫡长子应该继位 。而且当时他的几个儿子早已经长大,完全有了继位的资格 。但是出乎意料,他却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普 。难道这样的事情,不令人起疑心吗?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曾经,太后病重时,最不放心皇位的继承问题 。于是,太后问赵匡胤:知道你为什么得了天下吗?面对太后的不停询问,赵匡胤说:都是父亲与母亲行善积德的结果 。老太太却不同意,她觉得北周没有年长的君王,留下了孤儿寡母才会灭亡 。希望赵匡胤死后,可以将皇位传给弟弟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赵匡胤听了母亲的话,在病床前写下了誓言盟书,并且放在金匮中藏好 。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但是却遭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 。为什么?首先,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只有35岁,长子已经11岁 。只要赵匡胤再多活几年,长子肯定就会成年,根本不可能存在"孤儿寡母"的情况 。第二,如果金匮之盟真的存在,赵匡胤的弟弟肯定会抓住机会,不可能过得那么凄惨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也有人认为,杜太后让赵匡胤早早选择弟弟作为继承人,也不算是无事生非 。因为当时就是一个乱世,即便作为君主,也有不测的时候 。在五代的十三位君主中,坐稳十年皇位的人,寥寥无几 。当时放弃嫡子,选择年长有才华的继承人,也不是很罕见的事情 。作为母亲,很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建议儿子立弟弟为继承人,也是情有可原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这是杜太后的"独传约",还有一份"三传约" 。当赵光义驾崩之后,需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等到赵廷美死后,皇位需要传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这是流传很广的版本,试想一下,如果太宗编造了金匮之盟,只会编造"独传约",怎么可能会编造"三传约"?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从不同版本来分析,金匮之盟应该不是太宗编造出来的,有可能是真相 。因为当时是乱世,所以提前立下誓言,选择继承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

其他网友观点

我认为赵匡胤就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从来就没考虑过儿子赵德昭,虽然关于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传闻由来已久,但这都是捕风捉影之说,没有一点可靠的记载,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赵匡胤为何坚持传位给赵光义的原因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赵匡胤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关于那段历史时期想必大家也都了解一二,那是一个乱世,从朱温篡唐后,中华大地便陷入了分裂局面,那时期,仅北方中原地区就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更不用说南方出现的那九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北汉除外),这五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没有一个能坚持到二十年的,当我们去深入了解这几个政权为何如此短命时,会发现这些政权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内部出现了问题,不是兄弟相残便是重臣以下犯上,从而导致了内耗严重,江山丢失 。像后梁朱友贞,朱友珪兄弟相残,后唐李嗣源,李存勖兄弟相残,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辽国,后汉李守贞叛乱,郭威反叛,后周更不必说,赵匡胤黄袍加身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所以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兄弟相残,主弱臣强从而导致政权更替频发,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了宋,但宋朝建立伊始,全国军阀割据依旧很严重,五代十国的混乱之风也依旧很盛 。赵匡胤明白宋朝的处境与之前的朝代没有不同,很多地方军阀也根本不承认你大宋朝,所以才会出现李重进,李筠这些地方武将的叛乱,所以想要宋朝避免之前短命王朝的命运,就一定要立一个有威望能镇得住那些重臣武将的人,赵光义可以而赵德昭不行,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又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如果先传位给赵光义,那么大宋江山便能稳固了,赵匡胤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母亲杜太后也一定明白,杜太后一生历经了梁,唐,晋,汉,周至大宋,是这些政权更替的见证者,她自然更明白在这个时期立赵光义的重要性,所以当她向赵匡胤提出立一个“金匮之盟”时,赵匡胤也顺势答应了 。

因而我认为“金匮之盟”是存在的,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百年后再传位给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将皇位归还到赵匡胤一脉上,立下盟约后,赵匡胤便更有意的提高赵光义的地位,封其为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宰相),朝廷之上地位仅次于赵匡胤,在赵匡胤亲征李重进和太原时也是令赵光义守在开封纵览朝政,而反观赵德昭,待遇就很一般了,纵赵匡胤一生都没有封他为王,地位比赵光义低的多,直到赵光义即位后才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京兆尹 。可见赵匡胤为了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有可以压制赵德昭的意思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周至宋初那段时期,封王,加宰相衔,任京兆府尹,这是标准的储君配置,大宋建立后,赵光义是第一个被授予这三个职位的,而赵光义登基后封弟弟赵廷美为秦王,开封府尹,中书令 。按照规则也也是赵光义默认了赵廷美为储君,后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京兆尹,侍中,把赵德昭的地位提高到赵廷美之下,这也算是间接承认了“金匮之盟”的帝位传承顺序,至于后来皇位还是传给了赵光义自己的儿子,那也是后话了 。

由此可见,“金匮之盟”应该是存在的,赵匡胤和杜太后定下的这个帝位传承顺序在北宋初确实很合理,有利于大宋江山的稳定 。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可以算上是一宗历史悬案了,因为正史记载赵匡胤去世当晚召晋王赵光义觐见议事,当夜宋太祖赵匡胤即薨,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赵匡胤被其弟赵光义所杀(赵光义是一名用毒高手,这是后话了) 。

相关历史典故有“烛影斧声”,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并且将下人支开,不允许有旁人在场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

其实,无论赵匡胤是否传位给其弟赵光义,皇位应该都会由光义继承,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人品 。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可谓臭名远扬,他虽然和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史书记载光义心胸极其狭隘,并且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勋、皇上胞弟,一直横行霸道 。例如一直沸沸扬扬的“花蕊夫人”事件,就是光义与哥哥夺爱,最终逼死美人的事情 。太宗即位后,宋朝许多亲王、大臣都被离奇毒死,也有传闻说光义是用毒高手,心狠手辣,不过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可信度较低 。毛主席曾经评价赵光义为“此人不知兵”算是对他的盖棺定论了 。因此,赵光义一定会处心积虑抢夺皇权,人品已经决定了行为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太宗 赵光义

二是实力 。太祖赵匡胤去世时,赵光义已经是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 。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 。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反观太祖之子赵德昭,太祖在时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宋太祖在世之时,一直没有给赵德昭封王 。所以其子赵德昭在实力上根本无法与赵光义相比,赵光义的实力处于为所欲为的地步,因此皇位怎么会传给赵德昭,就算传给他了,他也只是赵光义的傀儡 。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呢?

文章插图

太祖之子赵德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