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野小子?

楼主这个词用的不好!

首先宋孝宗并不是野小子……人家是正经的皇室子弟……

然后我们回到问题……

为何宋高宗一向身体强健,禅让时不过才56岁?而且当时身体并没有不适,所以自称“老且病”显然是饰词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再者,宋高宗禅位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政局一度动荡不安;而南宋却边境寝宁,国内安稳,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禅位的外界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主动禅位,催人深思 。

有人认为,宋高宗固然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 。

然而,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一到关键时刻,大至对金和战,小至官吏任命,他都会出面干涉,多方牵制 。

因此,宋高宗盛年禅位,确确实实是有着不可告人的深层次原因 。

楼主问,为何宋高宗要传位于一个“野小子”?其实这也是被逼的…………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但三岁时就因受惊吓而死 。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

南宋政权稳固以后,高宗赵构考虑到自己膝下无子,而其他的皇室宗亲(包括他的父亲徽宗和哥哥钦宗)又都在“靖康之难”中被金人全数俘虏,最后都死在了北国 。近支皇族之中,就只剩下他一人,连公主都没有留下,再也没有直系的皇家血脉可以继承大统 。。。。。(着实是个可怜的孤家寡人 。。。。。。)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只能过继太祖皇帝的后裔为子,也就是远支皇族,不过其中大多数人此时早已流落民间 。

高宗于是派人四处寻觅,据说找到了好几千人,最后从中选拔出了两个孩子带入宫里,其中的一个名叫赵伯琮,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

不得已,绍兴二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 。

这一养,也就养了30年…………

绍兴三十二年,赵眘已经在皇宫生活了30年,明知皇位非他莫属,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未必不着急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如果等到宋高宗临终时再传位,赵眘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这样不仅不会对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会产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禅位显然有施恩之意 。。。。

都说“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所以宋高宗作为一个皇帝又怎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

其次,宋高宗属于宋太宗一支,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他应该将皇位传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 。

然而,宋高宗却选择了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接班人 。这种改弦更张,舍近求远,置宗室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势必会招来种种非议,特别是会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满 。

再者,以太祖子孙继位,打破传统惯例,也势必会遭到统治集团中许多因循守旧之人的反对,甚至产生变故 。

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的顺利执行,才能确保南宋政治稳定 。

宋高宗传位赵眘,除了顺应多数士大夫的愿望,赢取归还太祖裔孙帝位的美名,还有难以启齿的目的 。

“靖康之难”中,除宋高宗侥幸漏网外,徽、钦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掳掠到北地,终生未能归国 。其实,早在绍兴十三年,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为了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宫廷丑闻,始终没有做出回应,致使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这种一味屈膝投降、极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孙的怨恨,其百年之后必然会遭受攻击和谴责 。

宋高宗选择盛年禅位,然后作为太上皇帝在幕后继续维护对金妥协投降路线,不仅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还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 。

 宋高宗盛年主动禅位,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即宋高宗一贯贪生怕死 。南宋建立后,面对金人多次寇掠,谈金色变的宋高宗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特别是完颜亮南侵,差点又让他浮海远遁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一次次的逃生经历,使宋高宗认识到,皇帝虽然显赫,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难,以皇帝的身份逃窜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当了太上皇帝,关注度会大大降低,逃命就会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不过虽然禅让,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控在宋高宗手内 。但是赵眘登基后马上为岳飞平反,以及肃清秦桧馀党,身为太上皇的高宗却没表达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而退位后的高宗与孝宗关系尚算良好 。

可以说,宋高宗盛年及时传位于宋孝宗,实在是明智之举,让人不得不叹服,身为皇帝的他有着如此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境地有着独特的理解…………并和合时宜的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

其他网友观点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

建炎元年(1127)六月,赵旉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作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襁褓中的他就被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史称“苗刘兵变”或者“苗刘之变”、“明受之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古人称虚岁)的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 。苗刘兵变后没有进一步的政治和军事措施,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刘武装,支持宋高宗复位,苗刘两人没折腾多久就一败涂地,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虽然赵旉作为叛乱的结果被立为“皇帝”,但一来法理上出于孟太后懿旨,二来他本人还是不懂事的幼儿,再加毕竟是宋高宗亲生的娃不是,所以此事对年幼的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但这孩子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帝王三宫六院,照理说即使儿子夭折还可以再生,但是赵构却罹患了不育症 。

不育症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说他有一次正在行房遇到金人袭扰,仓皇之际因为惊吓而得病,这固然有可能,但更多的或许是常年惊恐、奔波所致,也有史书指出是赵构服用所谓壮阳药物所导致,这且不论,总之后来宋高宗赵构再没有子嗣 。

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决策 。

上面提到哲宗孟皇后逃难到江西的时候,做了一个“异梦”,这个异梦中她梦见了宋太祖,孟皇后将密告高宗,因为这个梦的内容是高宗和伯母之间的秘密,并没有详细记录,所以不能骤然据此认定赵构的决策如野史所说是因为宋太宗夺位,宋太祖转世为报复其子孙所以内疚神明 。

高宗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

太祖皇帝以神武定天下,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更是凋零离散 。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

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当作他的正式态度 。

当然,官样文章总是正面的,回应当时的舆情甚至民间传言的意思也不能一口咬死说没有,但关键是,这样做对安抚人心,进一步加强南宋的合法性有利,这才是赵构优先考虑的 。

另一方面,当然赵构也有私心 。

他在上面的说法中提到效法仁宗传位英宗,我们就来说说与之有关的“濮议”,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即位后的第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 。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 。旧史称之为“濮议”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英宗赵曙,他追尊父亲,引发了外藩迎立的皇帝如何对待亲生父亲的问题,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也是这一类型的问题)

濮安懿王赵允让是宋太宗赵炅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是宋仁宗的堂兄,所以他儿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继位后引发了上述一系列政治事件 。

而如果选择宋太祖后裔入继大统,因为血缘和伦序关系疏远,这个继承人必须要以宋高宗养子的身份继位,宋高宗在宗法和政治上的地位不会有丝毫被撼动的可能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而这个原来普通的宗室成员一步登天得到大富贵,内心的感激报恩心理也是非常强烈的 。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写道:

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 。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 。

这固然因为孝宗本人品德较好,和上述原因也是分不开的 。

赵构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以及具体选择了未来的宋孝宗这件事史家通常都给予了较高的赞誉,还举《宋史》为例:

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

公天下说得有点太拔高,但整个评价还是公允的 。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宋高宗赵构并不在乎把皇位是传给太宗一脉,还是传给太祖一脉 。关键是,继位的人不是皇族大宗即可 。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之所以要选择继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生不出孩子了 。只能选择在宗室中挑选自己的继承人 。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 。很多人说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 。

其实,这是不对的……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关于宋太宗的后裔,多啰嗦几句 。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都有后代 。从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也就是六代人 。试想一下,八个儿子再经过六代人的繁衍,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

而且北宋的帝系,中间还改过宗 。由于宋仁宗无后,继承皇位宋英宗不是他亲儿子,而是仁宗的四叔,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的孙子 。(宋真宗这一脉,因为仁宗无后,绝嗣了)

也就是说,靖康之变被劫虏的北宋皇室,其实主要都是宋英宗的后裔,或者说,都是赵元份的后裔 。

英宗的生父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 。英宗只是其中一个,其它的兄弟还有一大堆儿子 。这些人不见得都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他们逃过了一劫 。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 。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同辈,封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的势力最大 。宋高宗能继位,其实还是仰仗了他与孟太后(宋哲宗的皇后)的支持,有了法理依据才坐上了皇位 。

试想,在江南的太宗一脉的宗室,都是有钱有势的爷,赵构怎么还怎么敢在他们之间选择继承人呢?就算选了,太宗一脉的继承人也不会记得赵构的好 。

历史上已经有一次改宗(仁宗→英宗)的经历了,再来一次又何妨?谁会认为这是赵构的恩德?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但是选太祖后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太祖的后裔,很多人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 。

PS:太祖后裔中,也有混的好的 。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地位也是相当崇高(北宋宗室,只有濮王、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当时的安定郡王是赵令畤,他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 。只不过,赵构也没有选择这一支 。理由跟不选太宗一脉的理由一样,也是势力太大,不好驾驭 。

最后,赵构没有选实力庞大的太宗后裔,也没有选择势力同样很大,太祖后裔中的安定郡王一脉 。而是选择了太祖后裔中,两个没有爵位且只是小官的儿子 。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文章插图

宋孝宗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他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 。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财主 。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了 。

最后总结一下,赵构选择继子的时候,既没有选亲属关系最近的太宗濮王系,也没有选择地位较高的太祖燕王系,而是选择了相对旁支的太祖秦王系中的一个小宗后裔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养子 。可见,赵构真正的用意根本不是什么太祖托梦、什么良心发现,只是选择势力最小的同姓小宗,好便于操控 。

————————分割线————————

其实赵构选择宋孝宗,还有两个目的 。

其一、

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掌握了兵权 。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宗濮王系、太祖安定郡王系,家族庞大,在宗室事务与朝廷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 。赵构既要依靠他们维持统治,也要防着他们造反 。

赵构选择宋孝宗为继承人时,也只有25岁 。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生儿子问题不大 。如果找大宗,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当继子,日后如果真的生出儿子了,唯恐请神容易送神难 。搞不好,兵变也有可能 。

其二、

赵构认为就算自己真的无法生育了,宋孝宗继位后也不会跟自己玩政治清算 。历史上,宋英宗继位时就搞闹过“濮议”的政治闹剧 。也就是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才合适?

【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后来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小宗出身的嘉靖继位,硬是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了,而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 。赵构认为宋孝宗的孝心是真诚的 。而且宋孝宗的亲爹,地位确实很低 。宋孝宗横不能把他亲爹,一个从八品的文官也追封成皇帝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