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本无摄政王之议,多尔衮为何要做“皇父摄政王”?

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是出于以下考虑 。

1.是对多尔衮功劳的肯定 。

1644年的顺治元年,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占领北京,随后顺治迁都北京,由于多尔衮有定鼎中原的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

1645年,清军击垮农民军,李自成兵败九宫山,随后清军南下占领扬州,攻克南京,基本统一天下,多尔衮因此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 。

顺治五年,多尔衮“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加封为皇父摄政王 。


清初本无摄政王之议,多尔衮为何要做“皇父摄政王”?

文章插图

(剧照)

多尔衮在清初确实是功劳最大的,其政治才干和谋略在当时无出其右,比如,利用吴三桂打击李自成,以汉制汉 。严禁在北京抢掠,停止剃发,为崇祯帝发丧,博得汉族士绅的好感 。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没有多尔衮,大清不会这么顺利地问鼎天下 。

2.是多尔衮辅佐年幼的顺治的需要 。

摄政一事,古已有之,一般在君主幼龄继位时出现 。西周初年,成王年幼,便由周公辅政 。秦始皇十三岁继位,吕不韦担任相国,辅佐他 。明朝万历皇帝初登大位,只有十岁,其老师张居正摄政 。君主年幼,不懂国事,无法治国理政,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人辅政,待君主成年后,便还政于他 。顺治即位时才六岁,政治上需要多尔衮出来,而且以当时的地位,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

清初本无摄政王之议,多尔衮为何要做“皇父摄政王”?

文章插图

3.是笼络多尔衮的策略 。

秦始皇封吕不韦为相邦,尊称“仲父”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和中极殿大学士,尊称“张先生” 。这些称呼和官职,一方面反映了充分的肯定与信任,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笼络的意图 。

因为随着皇帝日渐长大,皇权意识也逐渐越来越浓,皇帝没有实权,害怕这些曾经信任的人会取而代之,甚至自己会丢掉性命,为了自保,不得不取悦权臣,各种官职、荣誉不断地授予,极尽笼络之意,意思是只要不动我,你该得到的、想得到的都满足你 。让你找不到取代的理由,甚至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

清初本无摄政王之议,多尔衮为何要做“皇父摄政王”?

文章插图

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与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

【清初本无摄政王之议,多尔衮为何要做“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行猎时坠马跌伤,不治身亡,年三十九岁 。这一年顺治十三岁,还有三年,就应该亲政了,如果多尔衮没有意外死亡,到时候他会还政于顺治吗?

多尔衮死后,被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但第二年二月,顺治又剥夺了封号,并掘其坟墓 。参考吕不韦,张居正二人,多尔衮的结局就不意外了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而摄政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二人虽是亲兄弟,但是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十分喜欢多尔衮,并打算将皇位传给多尔衮,但是最后还是皇太极胜出了,而多尔衮也因此事失去了母亲阿巴亥 。

登基后的皇太极不仅厚葬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对多尔衮等一众兄弟也十分器重,并多次派他率领大军前去征战四方,因此多尔衮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

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皇太极便将他封为了和硕睿亲王,位居六王中的第三位,并且还让他掌管吏部,因此在朝中多尔衮也极有权势,所以皇太极逝世后,他完全可以竞争皇位 。但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这不是因为他喜欢孝庄太后,而是因为这三个人 。

这三个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肃亲王豪格 。在皇太极驾崩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七位王爷便在宣政殿举行会议,探讨皇位人选 。

其中皇太极所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蓝旗,以及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全部都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但是豪格却假意推脱,因此错失皇位,而阿济格、多铎,以及辈分最小的阿达礼都支持多尔衮继位,但是多尔衮却拒绝了 。

这是因为多尔衮手里只有两个旗加上一些其他力量,而豪格手中竟有三个旗的力量,代善和济尔哈朗又态度不明,因此贸然夺取皇位并没有胜算,而且还会降低大清的国力 。

因此索尔滚选择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名正言顺的继位,自己则当摄政王,这样子朝中的势力依旧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可见多尔衮放弃皇位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

其他网友观点

当时己经到了顺治五年了,快到了顺治亲政的年龄,为了在名义上继续压制顺治达到继续摄政,多尔衮进位为皇父摄政王,因为皇帝就算亲政了,在名义上仍然一要敬畏天,二要敬畏父,皇父摄政王其实就是太上皇的政治变通称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