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因为白话文口语化严重,不适宜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使用与记录文字 。

白话文很早起源,实际是俚语,约秦汉时期就存在,流行于民间下层,适合读书不多识字少的下层百姓 。宋代因戏曲评话而发展,明清开始普及,最终由于白话文运动而取代文言文 。

换句话说,白话文在历史上就是下里巴人的语言,文言文则因承担文字记录,历史传承与世家垄断等原因居于统治地位 。

简单来讲:文言文因为承担文字传播与记录书籍的责任,必定在特定条件下——书籍被垄断时期,占据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 。

比如汉语在鼎刻时期是这样记录文字: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所以,西周以前文字书籍掌握在皇族与高级祭司之手,普通贵族都很难接触 。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需要文字的简练: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到了春秋时期,划时代意义的是竹简木牍的发明,这表明文字书籍开始脱离贵族掌握而进入民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日应该感谢的就是孔圣人,有教无类才让文字与书籍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帛书与羊皮卷,可惜这些东西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不过,竹简木牍依旧昂贵 。

所以文字书籍控制在皇族与世家手上,而号称读书43万字的东方朔就敢公开藐视汉武帝也不是没有他的强大理由,一卷书不过30片竹简木牍,文字容量只300来字,43万字大约需要1500卷,得多少头牛来拉: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南北朝时期,纸张得到改良,开始用于书文字,也因此出现手抄书,隋唐时期开始出现雕版印刷,但多限于佛教,书籍还是集中在手抄本,因此大多数寒门地主子弟依旧读不起书也读不到书,抄不到什么书 。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宋代推行文治,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逐步成熟,世家消亡,所以书籍才真正进入百姓下层之中,而也正是在个时候,白话文戏曲等开始出现流行 。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精装书: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文章插图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印刷之前文字只能用文言文,因为需用最简略的方式来记录文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其他网友观点

把文言和白话分开,其实就是说写分离,两条腿走路,是非常高明的设定,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确实了不起 。

其实就是两套话语体系,同样一件事,落在纸上就得这样写,不能随意发挥,必须保持较为恒定的规范 。而张口说的话,则随当时的具体情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

古人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地域怎么转换,时代怎么变迁,落在纸上的东西,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子孙后代,都能无碍阅读,不受时空限制 。

晚清以后,中国屡遭外辱,到民国时期依然战乱频仍,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在寻求民族落后根由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胡适提出的“怎么说,就怎么写”,一下把说和写合一了 。

其实,后果很严重,随着时间推移,负作用会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读古文已经非常吃力了,读书时代的文言文,相信是不少人的恶梦,像是在学另外一门外语,它基本阻断了国人走出校门后,主动而自由地阅读古代典籍的可能性和兴趣,解释文言文竟然成为一门专业,可那本来应是人人具备的基本能力 。

最严重的是,我们今天写下的东西,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人也将读不懂了 。我们已经造了很多网络新词儿,而且还将继续造很多,它们都会进入各种文章 。

这些新词,我们同时代的中老年人,已经看不懂了,遑论数代之后的后人了 。到了那时,又将出现一个新专业,来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词语,做出大量名词解释 。

可看的人,很可能照样一脸懵逼,包括“懵逼”这个词本身,无论怎么解释,他们将依然懵逼 。解释的人如果面对面,大概会说:你现在的这副样子,就叫懵逼 。

    推荐阅读